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導因應於社會的快速變遷,這使得攸關到剪刀經濟的商品化操作,出現了大轉向的市場契機,連帶地,該項「新剪刀經濟」背後所糾結的結構意涵,更有它加以深究的必要性。

基本上,過往對於「剪刀經濟」的稱呼,主要是作為一種社會脈動的時代產物,也就是說,突顯的乃是剪了就可以直接食用的微波商品,但是,隨其文明化的變遷趨向,一方面在諸如健康、有機、美味和易於料理的商品開發上有所創新,另一方面則是有來自於像是銀髮族、小家庭與單身族等等消費主力的固定客層,如此一來,同樣都是「在家吃飯」的這款新剪刀經濟學,卻是成為百工百業的競相搶食所在,就此而言,相與關聯的社會性觀察,自然也不單單只是聚焦在產品本身、促銷手法、銷售通路抑或是定價策略等等的市場操作守法,而是要如何從「剪刀經濟」到「新剪刀經濟」的演變過程當中,以進行整全多層的針砭考察,這是因為:

首先,固然是來自於銀髮族、小家庭以及單身族群等等不兼具人口數量規模經濟的家庭組成,這使得不切實際的滿漢全席餐食料理方式,在需求創造供給及其供給衍生出更多需求的人性迴圈裡,更益活絡商品經濟的多元面貌,因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自然是要去正視社會變遷底下不同家庭風貌的概念內涵,像是成員、組成、形式、結構或是功能等,藉此思索「剪刀經濟」之於從『舊』到『新』或是『新新』或『更新』之間的歷史賡續,換言之,『舊』與『新』的兩相對比應該是要全面和全方位的,比如說:要從傳統的鍋瓢刀叉到現代的萬能剪刀、從多代同堂的天倫之樂到核心組成的孤獨存在、從自由料理到簡易處理以迄於從需求滿足到官能食慾,點明出來癥結點還是在於如何從餐食供需的變通,以直指背後家庭形貌的變遷及其連帶整合基礎的變革,畢竟,「家庭」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化機制設計,這使得對於「新剪刀經濟」的論述思辨,理當是要從吃以進一步涵蓋到行、住、坐、臥等等日常生活的各項基本需求。

換言之,「新剪刀經濟」也就不只是『易吃』的生活難題,而是從食衣住行育樂的「項目」之間到兒婦老少殘的「對象」之間,是否都能夠獲致等量齊觀的規劃布建,更遑論這當中還有更為棘手的「項目」之內或是「對象」之內的複雜性組合;連帶地,從『易吃』到『易行』、『易住』、『易動』、『易讀』、『易聽』、『易樂』或是『易醫』,也不只是侷限在銀髮族、小家庭或是單身的特定人口族群身上,而是所有人口族群或身分屬性面對從表相的生命難題(life trouble)以牽引出來更為深層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課題。

(本文並且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