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亞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學分學生)

過去,台灣的長照服務主要以機構式的長期照護為主。這些的住宿型機構之所以如此蓬勃,可能來自於家屬對於照顧的知能還不夠充足抑或是老人們可能考慮到自己在家中會帶給其他家人的麻煩或負等因素,所以,一般大眾聽到長照一詞,大都會聯想到「老人院」,然而,我國自民1993年起宣告進入高齡化社會,使得我國不得不開始對老年族群的重視,於是,老年族群的社會福利政策也開始朝多元目標發展。

其實早在1960年歐洲國家即提出在地老化(Ageing in place)的理念,不再以機構照護方式為發展的主體,進而紛紛發展居家及社區型態的服務,以讓輕、中度的失能老人盡可能留在他熟悉的家中或社區中,對此,我國內政部也將在地老化列為「加強社區老人安養長期照護」所標示的精神,並且在1999年國際老人年的宣導主題,衛生署的「老人長期照護三年計劃」也將以『居家、社區照護為主,機構照護為輔』為其宣示的主軸,更是在2007年的長照十年計劃中開始推動居家式的長照服務。

經歷多年長照政策的推動,我國一直追尋著長照社區化、在宅化的方針,目的即是希望長輩們能夠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下生活到終老,目前居家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是由一位居服員到案家,所以,凡在案家中遭遇到任何問題都需由個人獨力解決,於此同時,居家服務亦有可能遭遇到限制,導致家庭照顧者或居服員無法如常提供照顧。

長照使用者最主要的需求除了餐食外,莫過於就是身體清潔,一般人或許難以想像洗澡會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不過,對於長期臥床的而言,沐浴則是他們說不出口的渴望與尊嚴,對長期臥床的人、失能者來說,吃飯、穿衣、行走等日常活動都需要他人協助,洗澡更是一件困難的事;連帶地,對於照顧者來說,受限於照顧者的體力、居家環境、浴室的空間設備、個案體重過重,甚至是案家位在偏遠地區,以致於居服員無法輕易抵達等因素,往往只能選擇以「擦澡」的方式幫助失能者清潔身體,長久下來,臥床者逐漸產生異味,亦有衛生感染疑慮,更為個人與家庭帶來沈重的心理負擔與無力感。

早在數十年期日本即有到宅沐浴的服務了,到宅沐浴服務源自於日本的泡湯文化,是日本獨有的社會保險給付項目,從1970年至今在日本實行約有46年之久,沐浴車上配置有組合式浴缸、瓦斯桶、熱水器跟蓄水池等,浴沐車是將設備搬到家中使用,不是在車上沐浴,也就是說,是以車上的配備提供到府沐浴服務,至於,啟動到宅沐浴車服務時會搭配專業護理師1人、照顧服務員1人、操作員1人共三人,使用空間部份只需1坪半的空間、服務時間約1小時,為了滿足失能者的沐浴需求以及提升家庭生活品質,台灣多數縣市也早早就引進了到宅沐浴服務,特別是隨著失能人口比率逐年的攀升,到宅沐浴服務顯得更形重要,不僅能為失能者洗個舒服的澡,也為照顧者解決長期累積的壓力。

以個人的自身現場服務經驗,目前使用沐浴車服務的大多是長期臥床的個案,因長期不便下床洗澡,或者居住地點位於較偏遠的地區,不便於居服人力的進駐服務,因此,透過三人小組這樣的行動沐浴團隊前往服務,不僅解決上述的困境外,更讓使用者在洗澡的過程中體會到暖暖的水流在身體上流串著,享受著泡澡的舒適感。

這項服務的初衷,不僅僅是希望能提升長照需求者的生活品質,更是透過貼心的服務以將溫暖散佈出去,讓洗澡這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不致於成為擾人的照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