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芝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生)

根據報導顯示近年來學生因為課業壓力過大導致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以今年(2017年)而言,九月初新北市一位15歲的北一女新生,才剛開學5天,便在頂樓留下遺書後,一躍而下送醫不治,七月時也有一位25歲的碩二男學生疑似課業壓力太大擔心無法畢業,而在房內燒炭自殺。四月此外,桃園市高一男學生自覺課業跟不上,而從5樓教室陽台墜樓送醫不治,對此,這些新聞案件喚醒我們應該去重視課業壓力對於學生所帶來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為PTSD)等等的延伸性討論。

誠然,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指的是人們在遭遇特定的創傷事件後,往往會產生心理或身體的諸多症狀,以青少年為例,這些學生族群的情緒壓力來源首要因素乃是課業問題,同時在亞洲的主流文化里普遍存在著『成績歧視』,如此一來,更會造成學生為了追求最佳成績,而犧牲休息或睡眠不足,進而影響其情緒抑或是出現自殺的念頭,事實上,這些負面行為發生前其實早是有跡可循,家長理當多加留意孩子們的情緒反應,像是孩子開始傾吐覺得沒希望、心情沮喪或跟好友、家人交代事情,或子女有無食欲降低、易怒、睡不著等,這些行為都是負面情緒的前兆獲線索,畢竟,對青少年來說,當面臨過重的課業壓力或是與家人間有摩擦或有人際關係問題時,不應只是悶在家裡或獨處,亦可試著與家人、朋友分享心事,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來放鬆身心與排解壓力。

再則,國內青少年次高的壓力來源是來自於父母的教養期許,再加上傳統文化觀念認為培育出第一志願的子女,足以驗證家長的管教能力及其優良基因,以此觀之,從學生壓力過大自殺的各項新聞事件不斷,以反思:「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童年成長發展過程,何以會讓壓力變得這麼大?」,因此,家長除了平常多些關心與注意孩子的行為與身心狀況外,理應是要修正以學校成績為其評斷好壞的認知基模,換言之,為人師長及父母要鼓勵支持孩子多元成就的發展趨向,別把成績當成孩子蛻變成長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避免用強迫的威權方式,干涉孩子的多元選擇,應該是要適度給予孩子成長的自主選擇權。

此外,課業的壓力問題也反映出來現代家長對於子女過度保護的社會現象,無疑地,在過度教養的成長氛圍底下,許多學生變成毫無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也產生許多「媽寶、爹寶」,而這些現代社會的「特有產品」阻擋了他們成長過程所應該要面臨的考驗與挑戰,亦即,孩子們未曾親自體驗、處理或是解決現實的諸多困境,心理諮商專家也指出家長不應過度突顯出強勢或是保護子女的父母性格,因為,這些行為往往會產生更多的反效果,冀此,家長當可給予孩子們合理範圍內的選擇自由,並且從旁協助與輔導要孩子勇於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最後,學校方面應多加宣導與提供學生心理諮詢管道,藉此讓學生找出自己的壓力源為何,並且從旁輔導學生學習正向思考以及建立正確適合自己的思考模式,特別是當面臨壓力困境時,要有屬於自己釋放壓力的宣洩管道,另外,同儕與家人的支持,也是化解學業壓力的最佳良方,同儕之間的相互學習,當可促進腦力激盪以尋求問題的可能解方。總之,學生無法克服課業壓力所產生的諸多個案問題,我們應該順勢反思:時代環境背景已然有所變遷,而我們的觀念是否還是停留在過往僅以成績判斷一個人的成敗?是否過於短視近利?是否把壓力灌輸在子女身上?因此,正本清源的變革自然也要包括始於家長多元的視野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