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慧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早在1990年代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就曾提出日本未來勞動力的構成將納入『老-外-女-人』四個主力,亦即,「老力-外籍勞力-女力-機器人」將成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抑或是超高齡社會(hyper aged society)勞動市場裡不可或缺的挹注力量,而這些構築社會穩健運作的重要機制,亦涵蓋正向老年發展(Positive The Elderly Development,簡稱為PED)的觀念,藉此顛覆過往從「病態模式」看待生命最後一段歷程的慣性,諸如負面的自我概念、態度行為、關係網絡抑或是心靈結構等認知基模,轉向正面積極以迎戰老化的生死觀,從而帶動起日本老年高齡就業的成長和「終活」的全民運動。

相形之下的台灣一地,社會大眾對於生死態度保守,家人之間也不會主動去談論生死,反觀的日本社會為了因應高齡老化的客觀事實,勇敢去面對死亡禁忌,鼓勵老人退而不休正面迎向老化,逐步落實打破年齡歧視、永不退休的想法,對此,「終活」一詞意指每一個人都要盡可能在生命結束時,保有自己的尊嚴,然後具體規劃走向人生最終章前的所有準備活動,此一全民運動締造了出版業和殯葬業亮眼的業績,人手一本終活筆記本,詳列財產分配、葬禮當天要穿什麼、想邀請的親友、墓地選擇、葬禮儀式等等細項,面對死亡的書籍也大量出版銷售,終活諮商師的服務需求成為組織新興職種,至於,殯葬業則是辦理試躺棺木體驗、撒骨灰之旅甚至是遺照銀行中舊地重遊拍攝遺照等等服務,就此而言,終活的目標除了是趁意識清楚時積極做好臨終規劃不造成家人困擾之外,由於現代醫學發達,65至74歲長者仍很健康,積極鼓勵他們重返職場或社會,再造事業第二春或擔任志工等自願性服務工作,同時也是用以滿足市場勞動力迫切不足的人流需求。

對此,日本早於1974年全國成立所謂的銀髮人才資源中心,1996設立銀髮人力資源中心聯合會,介紹長者工作,2013年修訂老年人的<就業穩定法>,規定企業有義務繼續雇用60歲以上老年人,持續提供各項職業能力和轉業訓練,至於,那些中高齡的非典型就業者,由於無法在企業裡接受到訓練,為了增加這些族群的可僱用性,提供有職業保險的津貼用以直接資助個人參與指定課程的學費,直至2015年為止,日本全國約有730萬名長者在工作,65到69歲就業率高達40.6%,這表示每5名長者就有2人在工作。

反觀台灣現況,隨著少子女化、高齡化雙重人口結構變遷帶來的危機,勞動市場也面臨著「晚入早出」以及「高出低進」的人口變動和移動困窘,未來勞動力供需的規劃問題,早已刻不容緩,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我國2016年6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只有8.57%,相較於鄰近的國家,韓國31.3%、新加坡25.8%與日本22.1%,整體的勞參情形和其他國家有不小的差距,這亦指陳出來針砭之處乃是在於要如何妥善運用高齡人力,藉此緩和未來青壯年者的社會負擔。

冀此,台灣高齡就業困境和展望,應朝向創意開發、觀念倡議和政策立法等多元就業政策著力,不論是透過機動或座談會辦理模式,依其分類分級原則,分別開發諸如退休公務人員、退役軍人或民間社團中的高齡人力,拜訪雇主開發工作機會,特別是除了典型就業外,還要提供包括彈性和部份工時的職缺,開發客製化職業訓練或者開發銀髮社群經營,研擬相關法令、資源活動、求職技巧、就業措施等等吸引銀髮網友的關注,最後,加強宣導延後退以有利於老年健康的觀念宣導。

總之,政策面應儘速立法將60歲或65歲退休之高齡者,納入就業促進特定對象裡,藉此保障長者在選擇請領月退休金時,也可同時工作,同時需要推動短期受僱之高齡長者的職業災害加保,相對地,對於已經辦理之高齡者的在職訓練、職前訓練、職務再設計,導師津貼制等等措施宜全面擴大實施,質量並進以追求不同世代間能夠營造出共享共融的友善職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