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鵬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正當臺灣社會如火如荼地探討軍公教年改、轉型正義、前瞻計畫等問題之際,每天除了窺見到政黨的相互鬥爭外,沒有一位有遠見的政治人物,替處於就學或就業的青年(20-30歲),解決所面臨的真正問題,畢竟,這一群困世代的青年,正是當年廣設大學的錯誤教育政策所延伸出來的困境惡果,亦即,表面上是用以提升國民的素質,實際的結果卻是換來學歷的貶值以及專業程度的不足;連帶地,原本奠定臺灣經濟的技職體系,也隨著學校的升格轉型而有崩潰之虞。

困世代的青年,理應是要基本知能教育的人力資本條件,但是,對於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為了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只好用助學貸款的方式來完成學業,如此一來,也迫使自己一畢業之後,就要帶著清償學貸的壓力以謀生過活,尤有進者,在諸多不友善的勞動環境裡,面對企業的壓迫、不合理的薪資以及結構性失業等的人身負荷,致使更多的困世代問題像是結婚、生子、育兒、安居與樂業,已然成為一種客觀事實的世代焦慮。

倘若是將上述情形對照於鄰近國家的日本,當可以進一步歸結出來臺灣與日本所共同面臨到變遷課題,特別是關乎到以下諸多的迷思命題:

(一)「勞動萬能說」:只要工作就能生活的觀念,這是因為長輩經常會告訴我們,只要不挑工作,就不會沒有工作可做!

(二)「家庭扶養說」:只要有困難,家人會幫忙的想法,這是最危險且過時的思想,因為中下階層家庭的孩子多半需要自食其力,家人的扶養更是個負擔!

(三)「青年健康說」:年輕就是本錢、價值的觀念,對此,無論臺灣或日本,在職場上受到超長工時或是壓迫等傷害而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更是大量增加!

(四)「努力至上主義說」:在年輕時努力過的高齡者,通常都會要求年輕人也必須付出一樣的努力,企圖強迫他人接受「趁年輕時多吃點苦」的單純論調,事實上,這樣的說辭並沒有考量到每一件工作是否都值得加以努力付出?在臺灣和日本非正式和非典型雇用制的不斷增加,如果還是停留在容易被取代且又枯燥的工作,是否能有期許的未來?

(五)「以前更為辛苦說」:長輩常會告訴我們,他們的年代有多貧窮、多艱辛,不會意識甚或是特意忽略當前我們所身處的困境問題。

期許我國政府能更正視青年所面臨到的諸多困境,唯有重視才能解決問題的所在,不是形式上設置專責部門或專案辦公室,而是應該要提出從基礎出發的具體對策,對此,法國及其它歐洲國家在青年問題上所提出的政策性思維,是可以作為某種他山之石的反思所在:

1.重視弱勢者住宅政策,提供大量低房租的社會住宅。
2.整頓出低薪資但也是最適生活水準的基礎社會建設。
3.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費,也有充分職訓或執照課程。
4.教育資源的公正平等化而不會造成家庭的過多負擔。

參考書目
藤田孝典(賴芯葳譯)(2016)《貧困世代》。高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