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民間團體於日昨公布所謂的「2017年台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出來有超過一半的五、六、七、八年級學童出現學習疲勞情形(係屬於中等疲勞加上過量疲勞),乃甚至於有一成多的兒少,已經達到了「學習過勞」的嚴重程度,至於,整體疲勞的分數相較於2011年更是多所增加,同時,國中生以及六都學生的學習疲勞程度皆呈顯出來惡化的變遷趨勢。

基本上,該項學童的學習狀況調查,實則有其從2011年到2017年之於縱貫性的變遷考察,以及關涉到包括年齡、性別、年級、區位別及其學習疲勞症候群別等等綜融性的分殊探究,就此而言,該項隱含集體意涵的客觀事實,是有它進一步討論的申述空間,這是因為:首先,關乎到學習一事,理應是要從生活世界裡的日常作息切入,就此而言,從學習到休憩以及從學校到安親照顧補習班,乃甚至於從平日到校到非上課期間等等的行住坐臥,在在都是用以投射兒少身心健康的各項關照指標,畢竟,顯現於涵蓋上課、學業、才藝所出現的學習疲勞或過勞情形,多少意指從兒少到同儕、父母、學校與社會的生態系統以及從學習意願到能力成就和條件限制的分殊狀況。准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所在就不單單只是聚焦在因為學習所招致不同的身心適應程度,而是要如何培力於兒少世代自身所應該要兼具之時間管理、情緒管理抑或是衝突管理的基本知能,否則,疲勞或是過勞的一線之隔,背後所糾結的將會是諸如情緒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成就感低落(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以及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 – seeing oneself as from an outside observer’s point of view)等等的倦怠(Burn out)情事。

僅就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一事而來的學習狀況反思,那麼,關注點就不全然是擺置在校園端的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抑或是民間端的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而是該項偏屬於補充與保護性質的兒童福利服務,是有必要針對父母、學校老師以及安親班課後照顧人員之於三位一體的合縱連橫,以進行必要的協商統合,藉此降低加諸於學童身上可能的過勞情事。誠然,家長端對於義務教育的體制內教師以及消費對價關係的民間安親班老師,各自的認知對應及其差異性為何?僅就從教師所指定的學校作業到安親班老師的協同課輔以迄於成龍成鳳的才藝補習,多少因為這三者之間欠缺聯繫平台,其所造成的斷裂情形,著實加重了兒少的學習負荷,更遑論於安親補習班的從業人員已然是從專業父母逕自取代了親生父母而來的替代性關係?冀此,在這裡的思忖所在乃是要去追問除卻不當與過度學習所施加的身心壓力外,要如何讓莘莘學子們從學習過程當中,找到陪伴的支持能量和蛻變的培力能耐?

以此觀之,從身心疲憊的學童以進一步追索包括體制內外的教師們以及父母的親職角色扮演,或許,所謂的「親師日」理應是從學校端以擴及到安親補習班,至於,國中、小學的教師鑲箝於課輔才藝的老師,這兩者的攜手協力機制又要如何串聯以成為無縫接軌的陪伴和培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