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成立少子化對策辦公室,卻還拿不出實質對策。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等五個民間團體今天齊聲呼籲,政府應設法增加0到2歲孩子的托育量能,除了一般保母、托嬰中心之外,應讓家長能多「公共保母」及「公共托育家園」二選擇,別讓夫妻因托嬰「看得到、吃不到」,而不敢生寶寶。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及婦女新知基金會今天再度集結替不敢生孩子的夫妻發聲。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表示,台灣0到2歲的托嬰量能不足,公私比更是1比9,公共化遠遜於2到6歲的托育公私比3比7。
劉毓秀說,目前夫妻生孩子後,只能選一般居家保母及機構式托嬰中心,但收托人數有限,享用比例低到不行,有的媽媽只能離職自己帶,或退休爺奶幫忙帶,造成許多不便。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說,這樣的狀況維持多年,但衛福部都沒有改進,儘管成立少子化對策辦公室,也不見實質對策。
王兆慶說,台北市政府現正推行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以3名保母照顧10名寶寶,兼居家式照顧優勢,又不需要像托嬰中心得花上8百萬到1千萬改建機構設備,值得政府參考推廣。
此外,目前一名居家保母只能照顧2名寶寶,但歐洲一名保母可帶3娃,利用分齡照顧方式,讓孩子玩在一塊,又能得到好照顧。建議政府推出保母考核及遴選制,篩出優質保母成為「公共保母」,同時墊付保母收入、降低家長支出,篩出的保母因「品質保證」,可多帶一名寶寶,算是另一種升遷加薪制。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郭明旭表示,目前台灣保母進場退場機制,僅有「形式審查」無「實質審查」,只要保母上過課、考個試,稍微改裝家裡環境,就能「開工」了,直到孩子出事才予以退場,欠缺有出狀況風險的保母預防機制,是家長憂心之處。王兆慶呼籲,政府應有更多把關機制才是。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表示,民眾選合格保母時,仍需親自到保母家看看,並聽聽左鄰右舍的評價。明天已預定與民間團體討論托育公共化議題,不管是北市試辦中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或公共保母、保母考核遴選制等,都會研議執行可能,想方設法讓家庭放心生養。(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7.05.1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