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應於台灣一地少子女化以及高齡化而來的人口海嘯景象,這使得關乎到照顧、照顧者抑或是長照家庭的議題論述,是有它進一步深究的必要。

基本上,無論是從個體的生命事件或是集體的生命歷程,點明出來的是即便社會有多快和多大的變遷樣貌,但是,「家庭」還是不會在可見的未來日子裡,式微不見抑或是消失殆盡,相反地,限縮於生育模式、人口組成以及社會變遷等等的發展型態,這使得「家庭復歸」的立論旨趣,依舊成為結構功能諸多社會體系的一項重要單位;連帶地,最終父母的國家公權力之於「財政赤字」以及親生父母的家庭支持能量之於「照顧赤字」,這兩者也形成一幅相互拉拔的糾葛關係,如此一來,攸關到嬰幼兒或是青少年的『照顧』以及牽扯到身障或長者的『照護』,依然是家庭能否穩健運作的重要變數,只不過,這其中所潛藏的諸多迷思,是有加以廓清的需要,這是因為:首先,扣緊弱勢人口族群的操作性定義,那麼,兒童、少年、身障與老人,雖然是分屬且糾結於包括生理、年齡、經濟以及社會等等概念屬性的弱勢內涵,但是,『重兒少輕老殘』以及『偏幼兒略少年』的認知基模,依舊是現行政策規章、整合服務以及輸送體系的軸線所在,如此一來,兒少優先於老殘的家庭與社會關注,已然是讓資源配置的公平性,產生了某種的傾斜或是扭曲現象,如此一來,將只會讓上述的照顧或照護問題,從醞釀、發微到積累以迄於爆發而成為家庭崩解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此,關乎到『照顧者』一詞的生活圖像,是有它進一步爬梳的必要,畢竟,這當中所糾結的是包括針對未成年人抑或是鎖定學齡前幼兒而來之主要照顧者、替代照顧者、協同照顧者的不同角色扮演,以及針對高齡長者之新手照顧者、兼職照顧者、全天候照顧者與畢業照顧者的殊異身分轉換;對此,環視以兒少為其主要對象的照顧事宜,那麼,如何得以紓解父母生養照顧的諸多壓力,現行包括生育津貼、育兒補助、公共托育等等現金或方案的搭配措施,指陳出來這些的兒少福利服務多係屬於支持與補充性質,而父母雙親也大都願意去承擔此一甜蜜的角色負荷,相形之下對於高齡父母的照護工作,則是侷限於包括傳統觀念、文化主義、制度環境等等的結構條件,這使得像是日間照顧、社區托老或機構養護,還是僅淪為某種陪襯或喘息性質的有限角色功能,如此一來,上述保護與替代的各項照護措施,自然還是無法作為成年子女對其年邁雙親諸多照護壓力的解套機制,以至於讓『家有一老、必有一倒』成為一幅再真實且現實不過的人身寫照!

冀此,針對規範層次的認知教育,是有加以解構與新構的必要的,這其中包括有當進行對於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照顧之際,又要如何有其比例原則,以將公共資源施行於馬上要成為社會珍寶的這一群青少年世代身上,藉此去正視到諸多校園吸毒、學習怯志與未來茫然的成長課題;連帶地,要如何將居家、社區與機構的照顧或照護,鑲箝成為一種守候的連續性關係,那麼,對於從新手照顧者到畢業照顧者的演變型態或角色轉換,更是應該去嚴肅思考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等等的建制化工程,藉以讓此一「長照家庭」得以恢復應有的生活步調與生命品質,換言之,如何藉由外部力量以保有從原生家庭到新生家庭以及從親屬守候到專業照護而來之尊嚴、品質與和諧的基本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