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報載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於日前公布了「台灣消費者購衣習慣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在一月間向台灣目前消費主力20至45歲的民眾收集了1000份問卷,問卷結果:以台灣20至45歲人口共8,887,562人推測,每年恐有聯手丟棄掉520萬件上衣、420萬條褲子以及540萬雙鞋,等於每分鐘就有9.9件上衣、8.1件褲子和10.3雙鞋子是遭到丟棄,除此之外,這些的受訪者平均每人擁有75件衣服,但是,其中卻約有15件幾乎沒在穿;另外,舊衣的處理方式有高達73%會將不要的衣服送到舊衣回收箱,其次,38%的受訪者會選擇直接丟棄,最後,循二手交易、交換管道來處理衣服的人卻只有3%,冀此,從這則問卷結果顯示台灣青年人過度消費的行為與價值觀的再教育,是有它值得進一步探討、深思的必要。

首先,扣緊在全球化、民主化、年輕化以及網路化,這四大社會潮流的共同影響下,早於2006年,國際時尚趨勢研究中心就發佈「快速、時尚」( Fast Fashion) 將成為未來十年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在美國稱之Speed to Maket,英國也為此創造了McFashion一詞,言下之意,就有猶如麥當勞一樣的速食式販賣時裝,所以又稱「麥當勞時尚」或「快時尚」,基本上,正向看待快時尚之所以成為全球化的一股潮流,利基的優點包括有:1.從需求調研、創意、企劃、設計、打樣、生產、物流到上架的「快速」; 2.品牌隨潮流不斷的變化並且迎合時下年輕人個性主張,且與名人合作,用以表達品牌的「時尚」感;3.相對於同樣銷售時尚服飾的國際品牌而言,相對「低價」所彰顯平民貴族化的消費渠道,帶給消費者最大的樂趣;4.「款多量少」的饑渴行銷手法,不但提高了顧客的購買率,同時也減少庫存風險。冀此,從綠色和平組織的問卷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台灣社會現況也不惶多讓,甚至於早已沉浸於快時尚的潮流之中,只不過,全球布局的商品一體化,除了導致工廠數量遽增外,間接也對環境造成影響,繼而全球暖化更形惡質化,以此觀之,快時尚雖然可以滿足消費者個人在物質、短暫、新鮮感以及精神上的愉悅,但是,實質上,這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與耗竭。

再者,該項問卷係以台灣目前20至45歲的民眾為對象,對此,糾結於從個人與家庭之消費行為的背後動機,頗值得關注的,這是因為:在M型社會底下,薪資所得與開銷取得平衡是必要的,因此,金錢支配的妥當性該如何界定才是合宜的?誠然,平價固然容易會促使一般民眾進行消費,但也容易因平價而多量採購,因此,在經濟效益上並沒有達到真正省錢的效果,除此之外,對於時尚的虛榮所導致量多不重品質的氾濫和盲目追逐,更是時下青年人價值觀偏差的憂慮所在,特別是面對諸多的購物平台、實體店面、夜市、路邊攤,不論是韓版、中國製、MIT等,已然是充斥於妳、我生活環境中,這又該如何自制自律以抗拒誘惑?

事實上,在太平洋的彼岸,資源豐富的美國,有句話說「One man’s trash is another’s treasure」,因此,人群聚集的廣場常有跳蚤市場(flea market),而周末假期街坊鄰里也有家庭式車庫拍賣(garage sale),這些都以環保為出發點的物品友善交流的交易方式,至於,失物招領處(lost and found)則是學校係以物品不浪費的環保教育方式,來習得借鏡的參考之處。最後,反觀今年5月17日《華爾街日報》以「台灣:全世界垃圾處理的大咖」(Taiwan: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為題,盛讚台灣從昔日「垃圾島」蛻變為資源回收的國際典範,再則,台灣民間自發性的環保行動也發揮很大功效,甚至可能比政府做得更為效率,比如慈濟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有逾4500個資源回收站等的相關新聞報導,至此,是否妳、我心中都會有所質疑:就環保的觀點而言,從垃圾島到資源回收乃至於環保,追本溯源就不應僅限於垃圾的分級分類,而是應該從個人行為到社會集體從眾行為之於想要、需要與必要,這彼此之間是否該要有所謂減法生活之斷、捨、離程度上的廓清和實踐,對此,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以及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除此同時,在垃圾的製造以及資源回收的質與量上,也就能夠做到某種程度上的簡化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