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會議(National Affairs Conference)
「國是」一詞乃為國家重大的政策方針,事實上,這個政治術語的名稱源自於《後漢書》桓譚上書當時漢光武帝當中的『共定國是』一詞。
召開國是會議多半是國家處於嚴重關頭抑或是發生重大危機,同時也是在正常的體制難以有所突破的情況底下,被迫採取的一種體制外、循全民參與的一種運作形式,藉以作為克服難關和謀求開創新局的權變手段,就此而言,國是會議的性質類似於政治協商會議,但是,實為一種非常設機構,同時也不具備任何的法定職權。准此,國是會議的真正本質,其實是為了用以解決現任總統所面臨的權力問題或是現任總統認為其執政窒礙難行,才會希望召集社會各界賢達前來「共商國是」。
以當代台灣的政治史為例,1990年,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會見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同意召開國是會議,以解決重大憲政爭議,同年的6月28日,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支持下召開此次的國是會議,會中針對「國會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體制」、「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以及「憲法與臨時條款修正方式」等五組議題逐一進行討論,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並且透過法定體制以逐步落實之,具體的成果包括有1991年5月1日,總統令公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國民大會代表恢復定期改選,以終結所謂的萬年國會現象,台灣的民主化正式邁入新的發展階段;1996年,李登輝二次連任總統後,於該年的12月23日到28日召開國家發展會議(國發會),由副總統連戰主持,討論「健全憲政體制」、「加速經濟發展」及「增進兩岸關係」三大議題,該會議所做出的最大決議為省虛級化。
陳水扁總統的執政時代,為挽救當時的經濟頹勢而於2001年召開「經發會」 以鬆綁各項兩岸關係,並且改採「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取代過去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馬英九總統時期有「經貿國是會議」,討論續建核四和服貿協議等議題。
蔡英文總統則是剛上任後即宣布召開2017年的「年金改革國是會議」與「司法改革國是會議」,這其中的司改國是會議定分組會議分為5組,包括有「建立保護被害人與弱勢者的司法」、「建立全民信賴、公正專業的司法」、「建立權責相符、高效率的司法」、「建立參與、透明、親近的司法」、以及「建立維護社會安全的司法」。
總之,藉由上述的歷史回顧,當可窺看出臺灣政治發展史上較成功的三次國是會議,都是由執政當局所發動,而且引進外界力量來改變體制內的運作僵局,比如李登輝的逼退老國代/老立委;以及陳水扁透過社會各界的共識來改變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都是,因此,國是會議是總統運用社會大眾的共識,以成為修憲或修法的重要憑據。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華人百科
延伸概念:政治協商、司法改革、憲政體制
(本則小百科係由洪文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