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補充保費改革引發爭議,但衛福部長石崇良腳步並未停下,今(8日)出席「台灣醫學週」開幕活動時,他強調健保改革勢在必行,會以取得最大民眾共識為前提持續推進,同時醫療體系也必須以創新模式因應,明年健保總額預估將達9883億元、成長5.5%,再加上公務預算199億元,整體投入將突破1兆元,政府正設法以更多資源支持基層、偏鄉與兒科照護,其中一項重點是擴大現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為「兒童專責醫師」,服務年齡從0至3歲延伸至0至6歲,讓每名幼兒都能有專責醫師持續照護。

石崇良說,少子化導致兒科病人減少,加上預防保健做得好,「孩子不生病、不看病,兒科醫師反而越來越少」,尤其疫情期間台大兒童醫院曾出現「醫護人員比病人還多」的情況,反映兒科量能失衡的困境。

石崇良說,傳統「按件給付」制度已難反映兒科照護的價值,未來將往「價值導向支付」,讓預算依照健康管理與照護成果分配,「不是看病越多拿越多,而是讓孩子健康也有預算」。衛福部已框列兒科預算,將用於推動「兒童專責醫師」制度,強化預防保健、營養指導與健康管理,逐步朝價值導向的給付模式邁進。

他進一步說明,「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從新生兒出生即媒合,由基層醫師提供整合性照護,包含健檢、預防接種與牙齒塗氟等,目前覆蓋率約65%,未來延伸至6歲後,就像讓孩子有一位「大天使」陪伴成長,在入學前由專責醫師與家庭醫師共同守護健康。這項制度可視為家庭醫師計畫的延伸,只是對象從成人與慢性病患者,轉為學齡前兒童,重點在於健康習慣養成與肥胖防治,希望把「健康台灣」的精神導入兒童照護。

石崇良表示,明年兒科小總額中有123.5億元用於基層西醫服務,預計涵蓋預防接種、早療轉介、健康促進與營養指導等,全台約有100多萬名0至6歲幼兒可受惠。

石崇良也坦言,近來外界批評衛福部政策「走太快」,身邊許多老師與朋友也提醒他「要放慢腳步」,但眼前的挑戰就在門口,台灣人口結構快速變化,醫療人力面臨嚴峻衝擊,又進入超高齡與少子化社會,「每天看著那些數字,真的睡不著覺」,鄰近的韓國生育率近年已有回升跡象,但台灣目前仍毫無起色,「如果現在不設法用創新的方式迎戰,對下一代真的沒辦法交代。」(時事新聞來源:自由電子報,202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