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浪潮不僅帶來照護挑戰,長者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迫在眉睫,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顯示,75歲以上長者17.2%「有憂鬱」,且愈老愈寂寞。高齡醫學權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在診間目睹,許多長者積極活動卻仍深陷孤獨,體悟到醫學難解暮年「失落」,關鍵在於「轉念」。

為此,陳亮恭新撰寫「杖藜過橋東」一書,盼長者在風雨來臨前,及早種下轉念的可能,以迎戰超高齡社會的心理困境。

根據國健署新發布「112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結果報告,我國58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心理安適狀況浮現警訊,且年齡層愈高,平均分數也愈高。75歲以上長者「有憂鬱」的比率達17.2%,且女性高達15.5%,顯著高於男性的9.0%。在寂寞感方面,寂寞量表總分介於0到7分,58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寂寞狀況平均分數為3.1分,其中75歲以上族群的寂寞分數3.2分,亦高於其他年齡層。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心理困境,陳亮恭坦言,現代醫學的工具箱裡,缺少應對「失落」與「孤獨」的關鍵鑰匙。他觀察到,許多長者知道健康長壽的要素,也積極參與活動,但「仍苦於衰老的情境無法釋懷」。

陳亮恭說,當他詢問病患是否感到孤單,他們往往會停頓幾秒,並承認自己真的很寂寞孤單,當進一步詢問如何才能不寂寞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希望死去的老公回來陪我」、「我想要國外的小孩回來陪我」等無法實現的期望。

陳亮恭意識到,變老的過程,本質上是個「失落的過程」——失去健康、失去至親、失去摯友、失去地位。這些失落堆積成暮年的孤獨,若無法「轉念」,心靈將永遠對焦在黑暗,看不見光明。

陳亮恭在後記「靜水深流」中提到,寫作初衷是為長者尋找「處方」,最終卻療癒了自己。此書核心「轉念」,源自「杖藜扶我過橋東」,詮釋衰老是與拐杖相伴,而非被束縛。全書六章「念、世、命、老、病、寂」引導讀者從思索人生,借鏡蘇軾、陶淵明、白居易等古今文人,放下老我、不喜不懼、與病共處或自我和解。

在超高齡社會,長者心理健康是重要議題。為此,陳亮恭推出「杖藜過橋東」新書。他強調,此書並非解救困境的工具書,而是希望成為一粒「種子」,在人們遭遇人生風雨前,提早種下「轉念」的可能。(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