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一月份的第一周(2025.11.03)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西南聯大楊振寧」、「學歷紅利有縮小」、「洗腎王國在臺灣」、「同園不同身心命」、「藝人閃兵認同感」、「桃園婚育雙冠王」、「性平調查校園危」、「非洲豬瘟禁廚餘」、「教師減壓離線權」、「補習班幼兒園化」、「橘光微醺啟示錄」、「順民語錄遇見光」、「獨居老人孤獨死」、「勞退年齡過早化」以及「轉型正義中正堂」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西南聯大楊振寧」,與李政道在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楊振寧,在大陸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 出生於1922年安徽合肥的楊振寧,抗戰爆發後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作為清華留美公費生負笈芝加哥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楊振寧與李政道兩人除了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外,成長的淬鍊歷程,更有其回歸『個體—制度—大環境』的時代性關照,畢竟,成立於1937年的西南聯合大學,乃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這是因為,正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西南聯大這所大學的設置,係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高校的流亡教師和學生共同創辦,這部分實有運籌帷莫於戰後布局的專業人才養成之高瞻遠矚,同時也映照於《未央歌》這部小說所想要表述的校園文化、流亡學生等精神的體現;「學歷紅利有縮小」,據教育部統計,博士班學生數,從103學年3.1萬人減至113學年2.9萬人,碩士班學生數則是由103學年的17.3萬人,增至113學年的17.8萬人,也由於博士班長期下跌和碩士班成長幅度有限,導致整體研究所的學生數,至129學年時將降為19.7萬人,也就是說,26學年間會減少6千人或3%,顯然,從產業到職務的學歷實用主義,從文化主義到認知教育的終身學習理念,該項學歷紅利似乎有縮小趨勢,除了有其個人歸因外,也點評出來研究所的進修質感,是否有達到蛻變成長的加分效益,這會是癥結所在;「洗腎王國在臺灣」,被稱謂洗腎王國的臺灣,資料顯示2023年透析人數達到97,262人,相關健保醫療支出有新台幣447元,雖然,2024年的洗腎人數略降,共9萬7千人,但是,醫療支出卻是創下歷史的新高達到460億元,顯然,看得到的是諸如腎臟來源不足、腎臟移植手術健保給付偏低及其腎臟移植案例極少,潛藏其中的則是豐富的洗腎盈餘,收治一名洗腎患者每年約可獲得60多萬元的健保給付,如此一來,隨著人口的高齡老化,糖尿患者愈來愈多,洗腎議題當只會是一個無底洞,連帶地,一旦患者人數變多,洗腎照護品質上更是可能會受到影響;「同園不同身心命」,行政院宣布,包括正式教師與聘期3個月以上之代理教師在內的屬公務體系人員,每年均享有三天所謂的身心調適假,得併入事假、不需提供證明且主管不得拒絕,然而,同樣都是在公立幼兒園內擔任教育與照顧工作的教保員,卻是因為適用於〈勞動基準法〉,而被排除在該項政策的適用範圍之外,顯然,原本係為了回應公務人員長期面臨的精神壓力與情緒負荷,而提供的身心喘息設計,卻出現同園不同身心命的錯謬情事,誠然,規定的用意乃是在於協助問題的解決,但是,最後的結局卻是進而一併將人解決掉,乃甚至於出現因為不同身分類別而來的差別待遇範疇,對此,全國幼教產業工會提出三點呼籲,包括有:(一)公教身心調適假辦法及規定,納入公幼教保員,可享有三天身心調適假,得併入事假且不扣薪,以保障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基本休息權、(二)由國教署統一規範並公告適用對象,避免各縣市機關以「勞基法適用」為由推諉卸責、(三)檢討公幼人員雙軌聘任制度,從源頭改善「同工不同權」的結構性問題,讓教保員不再成為被犧牲的教育勞動者,冀此,在這裡所窺見的就不僅止於該項辦法的規定瑕疵,而是辦法制度者極度欠缺理性分析之認知同理心和感性依附之情緒同理心的換位思考;以及「藝人閃兵認同感」,資料顯示2023年以前,役男免役比例高達23%,後來因恢復1年義務役,體位的判定趨於嚴謹,但仍有13%不用當兵,10%服替代役,以這樣的不須當兵的比例來看,到底是時下的年輕人的健康狀況不佳,或是為了演藝工作而逃兵,抑或是欠缺同島一命且光榮奉獻的國家意識認同感,頗有足堪玩味之處,更遑論於還有涉及到從修改體位到兵役體檢流程之類的變革工程。

其次,「桃園婚育雙冠王」,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2025年)前3季全臺的各個縣市,桃園市結婚率最高,達千分之3.57,其次為台中市、花蓮縣,此外,前3季的新生兒超過8.1萬人,粗出生率最高也是桃園市,與台東縣都是千分之4.3並列最能生縣市,以此觀之,來自於產業發展、區域建設、社會福利以及房價優勢等4大利基,使得桃園市穩居成為結婚、出生的婚育雙冠王,但是,這也出現全臺縣市之間和鄉鎮區域之內影響婚育歸因及其各項資源配置的彼此拉扯,更遑論於從出生到死亡、從少子女化到高齡老化、從成家立業到離異單親兒來的整體人口發展圖像,實有進行綜融性檢視、考察之必要;「性平調查校園危」,根據報導,臺中市在今年(2025年)的上半年已經有超過2,000件起的校園性平案件,然而,性平委員會的調查小組卻僅有21名成員,呈顯出來性平調查人力配置的嚴重失衡,尤其是這些性平案件的調查時間,通常需要長達4個月,被害人與加害人在此調查期間還是處於同班或同校園的長期共處,以至於增加了二次的傷害風險,對此,校園性平案件數量的逐年攀升,既反映性平問題已然成為一項兼具集體意涵的客觀事實,但也暴露現行性平案件調查機制的諸多運作問題,包括調查人力、制度設計、運作流程、社會文化結構等方面,如此一來,透過像是增加專職人員、簡化調查流程,以及加強宣導教育等因應措施,當可改善目前的運作困境狀況,但是,終極目標乃是期望能夠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公正的校園環境,來讓每位莘莘學子們都能在性平的環境氛圍中,蛻變成長和卓然有成,也請記住:校園性平案件的調查,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的上升或一份數據的統計,而是一個全社會對於性平價值的深刻反思和實踐召喚,特別是每一個案例的背後,皆承載著一個生命文本、一段暗夜故事和一份天光期待,每一個挑戰的背後,也都隱藏著改變的契機與希望的曙光;「非洲豬瘟禁廚餘」,臺中市梧棲區一間養豬場的死亡豬隻,被驗出非洲豬瘟病毒的核酸陽性反應,這也是臺灣地區首次驗出的本土案例,對此,除了進行疫調以找出海關網購走私或廚餘等路徑的病毒感染來源、落實廚餘養豬的生物安全、加強屠前屠後檢查、禁止進入豬場和強制採檢、嚴密監控豬隻健康、染疫豬隻焚化處理、所有運豬車輛消毒禁運不再移動的防堵行動、收運的廚餘進焚化掩埋堆肥化與能源化處理、鼓勵農民主動通報、營養午餐菜單設計以其他肉品取代、呼籲民眾出國返臺禁止攜帶豬肉製品,及其提升高風險豬場、轄內化製廠、屠宰場及高風險區域的消毒頻率以守住畜牧產業防線外,農業部也下令自即日起暫停禁用廚餘餵飼豬隻15天,然而,首當其衝的便是飼養黑豬的養戶業者,一方面黑豬的肉質就是靠加熱廚餘所飼養出來的美味品質,再則,又要如何去化處理回收這些的現有廚餘,更遑論於全臺毛豬在養頭數約505.8萬隻,只有近46萬的豬隻係以廚餘飼養,僅占總飼養頭數8%的小規模飼養,一旦爆發了全面性疫情,影響的將是高達新台幣1,000億至2,000億的產值,這也讓是否永久禁止廚餘養豬,便有其政策制定的研議思辨空間,尤其是事件發生之際所牽動的,除了是未來一周的肉品市場上,恐無溫體豬供應外,民生肉品的食品安全把關疑慮而來的社會性恐慌,更會是消費者信心的一大破口,特別是今年(2025年)5月,臺灣剛剛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證為豬瘟非疫國,成為了亞洲唯一同時取得傳統豬瘟、口蹄疫與非洲豬瘟三大豬病非疫地位的國家,也為百年動物防疫史寫下嶄新篇章;「教師減壓離線權」,根據統計顯示,近三年臺中市有上百名教師離職,公費教師離職率約15%,可能的歸因之一是國中、小教師平均每天工作時常達有數十小時,遠遠超出法定工時,這其中2.5小時更是下班後持續工作,比如放學處理公文、回覆家長與學校群組訊息,形同是無薪加班,就此而言,如何正視一線教師的過勞問題,那麼,讓老師下班後可以真正休息的離線權,便有通盤檢視和檢討之必要,尤其是推動離線權或規劃離線權相關指引的同時,更應該要有簡化行政程序和公文作業、增加諮商服務使用次數、合理薪資與職涯規劃、親師互動認知教育等制度性保障的機制設計;以及「補習班幼兒園化」,根據教育部數據,幼兒園幼生及入園率中的五歲幼兒入園率,近五年來出現下滑的趨勢,2019年至2022年都有97%的入園率,但是,2024、2025這兩年卻是直接掉了2%至5%左右,如此一來,幼兒園的入園率減低,是否直指以補習班之名但卻是行幼教之實的地下幼兒園竄起事實,畢竟,主打雙語、全美語、外師教學、多元探索課程,但卻是實際提供全日托育與課程,從新台幣兩萬多到五萬多的每月收費,儼然是與正規的立案幼兒園無異,但是,諸如室內外空間、設施設備標準與師資比率,卻是相對低標寬鬆,就此而言,包括〈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的研修、跨局處的聯合稽查制度,以及對於父母的認知教育觀念,均有整體性擘劃之必要。

最後,「橘光微醺啟示錄」,臺灣將在今年(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20%,此一現象不僅挑戰現有的經濟、社會結構,也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家庭責任以及政策規劃的有效性,包括有『身體保健之於醫療距離』、『經濟安全之於所得替代不足』、『社會性參與之於社交孤立』以及『老後人生之於生活規劃失誤』等深層問題;「順民語錄遇見光」,人生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巨流河,河道曲折,水勢時急時緩,沿途風景各異,而每一個轉彎處,都可能藏著無法預料的驚喜和啟發,透過『尊重、關懷、給機會;傾聽、陪伴、同理心』、『先有機會改變,才有改變的機會』、『實在做事、做實在的事、把事做實在』、『裝備好自己,以成為照亮別人的晴天』、『從Why me到Why not:留一個希望造自己的達觀』等關懷旨趣,帶領我們重新審視存在價值,藉此點燃心中的光芒,並找到生活的方向與生命的力量,請記住:在每一個轉彎處,都藏著無數可能性,當我們願意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時,那些未知的人、事、物,將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光芒,希望您、我和陌生的他者,都能夠在自己的生命文本中,寫下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並且在生命轉彎處找到屬於自己的驚喜與啟示,用心走好每一步,用愛照亮身邊的人;「獨居老人孤獨死」,臺灣的獨老及其所衍生的各項問題,已然是一項客觀的整體社會事實,進而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以2023年為例的臺北市,便出現70多起孤獨死的案例,其中有5名獨居長者甚至在社會住宅內去世,這些數字除了突顯獨居老人的生存困境外,也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弱勢群體的關注不足和認知不夠,這也促使社會局設立分級訪視機制,姑且先不去深究分級、訪視之各自相對精準的操作性定義,單就獨老訪視及其相關的服務輸送,扮演兼具個案工作和個案管理的一線社工人員,以目前包括老服中心73人、社福中心167人、平宅辦公室12人在內的一線社工人力,相較於1萬多名獨老需求的龐大業務量,無論是服務的次數頻率、照顧的內容品質或社工的人力資源,均有待商榷,更遑論於這其中還糾結有經濟狀況、風險等級、服務需求等等不一而足的分流處遇計畫,連帶地,運作良窳的癥結之處,還是要回歸對於獨老的關懷協助,係屬於一項由基層出發,並且係屬於因人制宜、因老制宜、因事制宜和因病制宜的福利服務輸送範疇,因此,攸關到獨老的全人發展及其可能的個人動力破口,尤須是要有包括民政、醫護、社工、警察等跨域、跨局的溝通協調整合機制,遠地不說,單以社會局所職掌的業務事項為例,涵蓋生理年齡之老人福利科、福利身分之社會救助科、特殊境遇之社會工作科、身心障礙之身障福利科抑或社會福利中心、老人服務中心、身心障礙服務中心等基層單位,便有分工不合作、系統不整合及其權控不平等的有待廓清之處;「勞退年齡過早化」,今年(2025年)勞保老年年金的請領年齡為64歲,2026年將延後至65歲,但是,根據勞動部調查顯示,有規劃退休的勞工,所規劃的退休年齡平均為61.2歲,著實反映勞工退休年齡出現過於提早現象,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因為勞保老年給付制度是一項活愈久、領愈多的機制設計,因此,勞工太早退休的化,也會造成勞保老年年金給付的沈重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勞工退休後每100元的生活費用,有44.4%仰賴勞保老年金給付及勞退,22.8元來自儲蓄,21.1元來自投資,僅1.9元靠兒女供養,多少也點明出來養兒難防老以及經濟不安全的所得替代風險所在;以及「轉型正義中正堂」,執政黨立委提案廢止〈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另訂〈國立民主教育園區管理處組織法〉草案,目標於2027年以前轉型民主教育園區,顯然,包括廢止中正紀念堂、轉型成民主教育園區、改路名和改鈔票等政治正確的手段運作,直指如何有其生命共同體且齊心齊力的社會連帶情愫,這才是實踐正義的道本之策,更遑論於作為普世價值的公理正義,又何以會需要轉型的權謀說詞。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