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叮叮咚咚!」
晚上九點,林老師剛洗完澡,正準備享受一杯熱茶,手機突然響起,她瞄了一眼,果然又是家長群組的訊息。
「林老師,我家小明今天的數學作業好像有點不太對,能幫忙看一下嗎?」
「林老師,請問班會的時間可以改到下午嗎?」
「林老師,小杰的作業怎麼又被扣分了?這樣下去怎麼考上好學校?」
「林老師,小美說她的同桌同學今天欺負她,能不能調位子?」
「林老師,我家小立說他明天要參加比賽,能不能幫他請假?」
……
林老師嘆了口氣,腦袋裡閃過無數想法:如果不回覆,家長會不會覺得自己不負責任?如果回覆,那今晚的休息時間又泡湯了。
林老師深吸一口氣,心裡默念:「冷靜,冷靜,這只是日常。」拿起手機並且帶著道德性綁架開始逐一回覆訊息。
強迫自己冷靜的同時,林老師還是忍不住對丈夫抱怨說道:「為什麼教師這份工作,好像永遠沒有下班。」
「對啊,妳不就是24小時客服中心嗎?下班了還要回覆家長,妳當然會累?」
「累啊,可是如果我不回,他們會一直問。」林老師無奈地說。
丈夫嘆了口氣:「妳需要的是『離線權』。」
「離線權?那是什麼?」林老師疑惑地問。
「就是下班後不用管工作訊息的權利啊!」丈夫說得頭頭是道,「最近新聞不是在討論這個嗎?台中市教育局正在研擬教師離線權指引,讓老師下班後可以真正休息。」
林老師眼睛一亮:「真的嗎?這聽起來像是個奢侈品,教育現場能實現嗎?」
丈夫露出神秘的笑容:「妳不試試怎麼知道呢?來,我們來設計個執行計畫!」
於是,林老師和丈夫展開《離線權大作戰》的三部曲。
(一)第一步部曲:家長群組公告
林老師在家長群組裡發了一條公告:
「各位家長好!為了確保教師有足夠的休息時間,自今日起,我將在上班時間內回覆訊息。非緊急事項請於白天聯繫,感謝大家的配合與理解。」
公告一出,家長群組瞬間炸鍋……
「林老師,下班不回訊息,那我們有問題怎麼辦?」
「可是有些事情很急啊!」
「這樣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孩子的學習耽誤了,誰負責?」
林老師盯著這些訊息,心中湧起一股的無奈,但是,她知道,這不是單單針對她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體系對於教師角色的錯置與期待過高所導致的慣性結果,於是,林老師耐心地解釋:
「各位家長,我理解大家的擔憂,但老師也需要休息才能更好地教導孩子。如果真的有緊急事情,可以打電話給學校,我會在上班時間處理。」
群組逐漸安靜下來,但林老師心裡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二)第二部曲:校內倡議
「校長,我們每天工作超過八小時,下班後還要回覆無數訊息。長此以往,不僅影響我們的健康,也可能降低教學品質。」林老師語氣堅定地說。
校長聽完後,沉思片刻說:「林老師,我知道妳們的辛苦,不過,要改變現狀,需要全校教師共同努力。」
「校長,其實我們可以參考國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制定教師離線指引,明確規範什麼時候可以聯繫老師、什麼時候不行。」林老師充滿自信地說著。
於是,林老師召集了一次教師會議,向同事們分享包括簡化行政程序、合理分配工作量、增加心理諮商次數,以及推動離線權制度等建議。
「我們每天工作超過法定工時,下班後還要無薪加班。如果我們不爭取自己的權利,誰會替我們發聲?」林老師慷慨激昂地說。
一位資深教師舉手發言:「林老師,我認同你的想法,但家長的期待和學校的要求常常讓人難以拒絕。我們該怎麼平衡呢?」
「這就是我們需要制度性保障的原因!」林老師回答,「如果教育局能制定明確的指引,比如非緊急事項不得干擾教師休息時間,那我們就有依據可以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經過一番討論,全校教師達成共識:支持離線權計畫!
(三)第三部曲:政策推動
林老師和同事們聯合向市議員反映教師過勞問題,希望教育局能加快制定相關指引。
幾個月後,臺中市教育局正式發布全國首份《教師離線權指引》,明定教師在非上班時段不必即時回覆訊息。
林老師終於可以在晚上安心喝茶,不再擔心手機響起。她感慨地說:「原來,下班真的可以下班,不用回覆訊息!」
(四)曲未終……下班真的可以下班
「如果我們晚上真的有急事找不到老師,那怎麼辦?」
「我們可以設立一個緊急聯絡窗口,比如由學校行政人員值班處理緊急事項。而非緊急問題,可以等到上班時間再解決。」
「這不僅是我的勝利,也是所有教師的勝利。」
請記住:教育需要的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對於每個參與者,包括教師本身的尊重與關懷,至於,這一切的變革,也都是從平凡如您、我的不平凡勇氣開始……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24:「幫老師減壓,中市研議『離線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曾幾何時,教師一職也變成了超時工作者?教育是百年大計,老師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老師一職若是負荷過大,如何可以有品質的陪伴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教育在當今的定義是什麼?知識傳遞的過程中,在建構孩子的許多能力:如何學?如何思考?如何應用?教學過程中,帶領孩子發揮創造力,如何培養學生去思考去批判?如何跟同儕合作,透過合作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目前在教育現場, 老師需要扛起過多非教學性的行政負擔,下班時間也要回應眾多家長的問題,在超時的工作環境下,很難維持良好的教學品質
培養下一代不應該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而已,親師合作也不應該演變成家長要求老師的單一方向;現代的社會需要有界限,人跟人之間,不管是在工作職場上,在家裡,在學校…人跟人之間都需要有明確的界限,每個人在自己的責任內作好該作的本份,而不逾越,讓老師發揮老師的專業,才有辦法協助孩子在學習上的精進.
總而言之,教育是「讓人學會學習與成為自己」的過程,而老師則是這個過程的引路人;在過程中,老師的身心健康與專業的尊嚴需要被好好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