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01.海洋文明溺水案
02.慈濟賑災光復鄉
03.新貧社會待用餐
04.長期照顧四支柱
05.家庭收支損益比
06.高薪低用公務員
07.精神疾病壽命短
08.即將開賣加熱菸
09.全體身心調適假
10.六三對比國慶日
11.婚育皆空單身女
12.外送居家護理師
13.退出臺灣原廠藥
14.高鐵車廂不寧靜
15.認知情感同理心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月份的第三周(2025.10.2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海洋文明溺水案」、「慈濟賑災光復鄉」、「新貧社會待用餐」、「長期照顧四支柱」、「家庭收支損益比」、「高薪低用公務員」、「精神疾病壽命短」、「即將開賣加熱菸」、「全體身心調適假」、「六三對比國慶日」、「婚育皆空單身女」、「外送居家護理師」、「退出臺灣原廠藥」、「高鐵車廂不寧靜」以及「認知情感同理心」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海洋文明溺水案」,消防署統計近五年不包括輕生人數的溺水案件,共計有2,014件,平均每年約403人,約半數不幸死亡,這其中戲水與失足乃是位居死的前兩大原因,尤其是平均每年有32人因戲水溺斃,而事故地點更是超過75%係集中於開放水域,又以將近五成溪河最多,近海居次,泳池則僅是占8%,諸多的客觀事實反映出來的是從危險禁制到水域解嚴、從救命優先到社會成本、從國家賠償到責任自負、從風險評估到應變能力、從禁止告示到親水素養、從散客闖入到集體從眾,以迄於扣緊窮山惡水而來的海洋文明,要如何找與海水、河水、江水、湖水、溪水、池水的共融之道;「慈濟賑災光復鄉」,一如過往對於天然災害的賑災動員,慈濟賑災慈善模式所實有寂靜、隱性和價值理性的大愛無疆運動,除了成為民間賑災行動的樣態典範外,也點評出來的是:映照於左支右絀且捉襟見肘的現行救災行動中,慈濟走出這一條悲心不濫情的善行模式,實有更進一步訴求對於『後—災情』諸多變革的公民社會期待,畢竟,慈濟在賑災中的卓越表現,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家機器在應對重大災害時的嚴重不足,然而,這也可能導致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資源投入上,對於民間力量產生過度依賴的苟且心態,進而忽視最終父母的自身責任和弱化應有的公共治理能力,誠然,慈濟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其角色理應是補充政府功能的不足之處,而非是取而代之,就此而言,如何得以平衡政府機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當責任務分配,這乃是一項值得深思的災變治理課題;「新貧社會待用餐」,近年來,臺灣社會的愛心待用餐現象,逐漸引起關注,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與疫情影響下,需求顯著增加,待用餐的機制運作,不僅是幫助了許多經濟弱勢者,也顯示社會支持系統的脆弱性,就此而言,待用餐現象的量質俱變議題現象,著實提點了我們,經濟衰退對於社會結構的影響,實比想像中來得深遠和複雜,除了提供及時的物質援助外,更應重視社會安全制度的完善及其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設,期使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新貧社會的交織問題,而非只是讓待用餐成為福利社會殘補模式(residual model)底下的一項濟助剪影,簡而言之,若僅將待用餐視為係用以舒緩貧困問題的一劑「萬靈藥」,將可能會掩蓋諸如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下的不平等擴大、勞動市場的不穩定性以及福利制度的不完善等等更為深層次的結構限制問題,而無助益對於當前『新貧社會』的結構性解套;「長期照顧四支柱」,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臺北市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數,已達北市總人口的23.79%,長照需求人數超過11萬,但是,實際使用長照資源卻是僅有9萬人,對此,臺北市長提出包括增加床位、補助私人機構以及推動遠距通報救援設備等所謂的長照三箭政策,然而,其實際的執行效果未如預期,民眾仍感到有床位不足和照顧服務可及、可近性不適足等運作問題,長期照顧的運作困境,不單單只是一項的政策執行問題,更是用以突顯背後深層且交織的社會結構性因素,對此,長照政策理應是要從『家庭—市場—國家』三個層面,以進行因病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和因利基制宜的整合工程,特別是隨其超高齡社會的來到,如何在保障長者權益的同時,同時讓家庭照顧者的支持與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獲致應有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這將是未來長照政策的重要變革課題,冀此,長照三箭所需要被奠基的『長期照顧人權化』、『長期照顧素養化』、『長期照顧保險化』、『長期照顧夥伴化』等四大支柱,才是作為照顧社會的臺灣地區,如何可以可長、可久之關鍵所在;以及「家庭收支損益比」,主計總處最新公布《11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達新台幣116.5萬元,年增2.5%,相形之下的消費支出平均數達88.8萬元,年增3.2%,支出的增幅高於收入,至於,儲蓄平均數僅小增0.4%至27.6萬元,彰顯家庭收支的損益情形出現賺得不如花得快的逆轉形勢,也就是說,消費需求明顯強於儲蓄與收入成長,至於,相關的變遷趨勢包括有(一)家庭支出結構方面,『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燃料』仍然是最大項,占整體支出24%,其次為『食品飲料』19.8%,但是,『醫療保健』占比達14.8%,反映高齡老化與長照需求用以推升家庭醫療負擔,(二)年輕世代進健身房、參加運動課程的年齡層持續年輕化,反映健康消費出現『世代下移』趨勢,也就是說,養生與健康投資意識不再僅限於銀髮族,Z世代等年輕族群也愈來愈重視身體保養與運動習慣,(三)醫療保健類支出涵蓋藥品與保健品、門診及住院服務等,顯示家庭支出重心正從物質消費轉向健康與照護支出,龐大的保健需求,也帶動保健食品市場的快速成長和大量投入的從電視廣告,(四)所得分配方面,2024年全體家庭所得差距為6.14倍,較前一年(2023年)略增0.02倍,吉尼係數上升至0.341,貧富差距微幅擴大,若是扣除政府移轉收支,所得差距更是放大至7.38倍,這也突顯各項社福補助與租稅優惠,的確發揮緩衝效果,但是,社會性移轉的再分配效果仍然有限,(五)高所得家庭的『知識落差』現象正在逐漸形成,尤其是家用電腦與期刊雜誌等項目上差距明顯,像是全體家用電腦普及率為67%,高所得家庭則是高達92.5%,低所得家庭僅27.8%,此外,全體期刊雜誌普及率為2.1%,但高所得家庭達5.2%,低所得家庭僅0.26%,以此觀之,社經環境與生活型態的變化,也讓家庭支出和知識投資出現同步分化、
分歧的兩極性趨向。

其次,「高薪低用公務員」,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的最新報告指出,現職公務人員降調後仍敘原俸級,致使在政府各機關內出現高薪低用的突兀現象,以2021年至2025年6月為例,公務人員高薪低用人數高達9千餘人,恐將導致人力資源浪費及同工不同酬的爭議,這其中(一)降調低一『官等』職務者,中央及地方政府合計1,146人,中央政府各機關合計377人,以行政院主管機關359居首,其中教育部、法務部及內政部分居前3,至於,地方政府各機關合有計769人,直轄市政府高於縣市政府,這當中的台中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及台南市政府分居前3,縣市政府部分係以彰化縣政府、雲林縣政府及屏東縣政府人數最多,(二)『同官等內調任低職等』職務者,中央及地方政府合計7,864人,中央政府各機關合計2,773人,以行政院主管機關2,597人居首,其中教育部、內政部及農業部分居前3,地方政府各機關合計5,091人,直轄市政府高於縣市政府,其中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及桃園市政府分居前3,縣市政府部分則以彰化縣政府、屏東縣政府及雲林縣政府人數最多,就此而言,糾結於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等多為個體因素的請調動機及其人力資源浪費、工作調配合理性、公平性與安定性及機關內整體行政效能降低等負面影響,顯然,公職飯碗的制度性保障及其政府結構性限制,也形成政府機關與民間單位倆相對照的人力運用不對稱情勢;「精神疾病壽命短」,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藥酒癮、焦慮症、失智症、心身症、人格疾患、適應障礙症、睡眠疾患在內的十種精神疾病,進行對於壽命的影響程度評估推論,研究發現到,與一般人相較的話,以年齡分析,45歲以下精神疾病者,若為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躁鬱症、人格疾病患者,平均壽命損失十至十五年,其次為憂鬱症,少活五至十年,而焦慮症及睡眠疾患少活五年,至於,心身症、適應障礙症則不顯著,此外,45至64歲,藥酒癮者少活十至十五年,思覺失調症少活十年、躁鬱症少活七至八年、憂鬱症少活五年,相形之下,45至64歲失智症對於生命餘年損失的影響反而較小,平均六至七年,最後,65歲以上年長者,如為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者少活五年,其次為躁鬱症四年、失智症三年,其餘精神疾病對壽命影響不顯著,顯然,從先天到後天、從遺傳到學習、從個人到家庭、從社區到生態、從思覺失調到失智、從藥癮到酒癮、從單一疾患到交織共病、從制度設計到環境因子、從事前防制減損到事發防治停損、從風險係數到危險事件等不一而足的變異情事,直指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在於生理範疇的平均壽命,更是進一步攸關的健康餘命的生活品質及其涵蓋治療、作息、運動、社會性參與等全人關懷的應有布建;「即將開賣加熱菸」,報載衛福部宣布放行的二家國際加熱菸商,分別可以於今年(2025年)的十月十一日及十月十九日開始販售,依其官方的說法,現行的〈菸害防制法〉修法禁令,只針對電子煙、加味菸進行禁制,唯獨加熱菸係屬於指定菸品將可進行審查,只要是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後便可販售,顯然,從合法到非法、從紙菸到非實體菸品、從加味菸到加熱菸、從合法菸品到摻雜添加物、從菸害防制到菸害放任、從特定世代到全齡化人口、從增加國家菸捐稅收到戕害國民身體等迷亂情事,直指破口已開的該項國家機器縱容行徑,已經是無視於一手菸、二手和三手菸的公眾權益,更遑論於預估加熱菸進口,可新增菸捐稅收約新台幣20億元,但以菸捐和每人每月吸菸量等數目預估的話,卻是一舉新增14萬名的吸菸族,衝擊影響之鉅、之大、之深和之遠,這也讓兼具核准和防治雙重角色的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頗有進退失據和左支右絀之憾;「全體身心調適假」,行政院所推動的公務員、教師身心調適假,已於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的當天,正式上路,全體公教人員每年均可請三天的身心調適假,併入七天的事假計算,並可以採用小時計算,免附醫療證明,機關不得拒絕或對於請假者做不利處理,對此,相較於公教人員有身心調適假,勞工卻沒有,實有違背不應該有差別對待的人權核心價值,只不過,從軍公教到其他職業類別、從帶薪到扣薪、從不敢請到看得到、從宣示意義到實質效益、從請假行為到認知歸因等環扣交織因素,直指癥結之處還是對於究竟該項身心調適假的申請,係為解決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到什麼程度,及其又會衍生出來什麼樣的衝擊影響和應有的配套措施;以及「六三對比國慶日」,迎來一一四年的中華民國生日慶典,卻是出現兩樣情的各自表述糾結,這其中總統演說暢談包括豐沛民主力、創新經濟力、均衡照顧力、國防堅韌力、外交夥伴力、公民良善力在內的『六大關鍵力』,以及身兼國慶大會主席的立法院長則是提出諸如台海戰爭、黨派惡鬥、關水談判等『三座隱形堰塞湖』,究竟是粉飾太平抑或憂國憂民的彼此爭鋒相對,但是,從戒嚴到解嚴以及從一黨專政到政黨輪替,一項不真的事實便是槍口一律對內的政治、經濟、區位、世代等不同族群之間的撕裂和廝殺,如此一來,映照於國恩家慶背後的美醜對比,更有其對於『跑馬跳舞新生代、以卵擊石兩岸戰、癡人說夢美日助、夢幻泡影一場空』及其『諸相非相台獨夢、內憂外患難力挽、族群對峙世代傳、福爾摩沙天不佑』時下景況的喟然嘆息。

最後,「婚育皆空單身女」,衛福部公布2024年「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未婚婦女與前一個調查年度相比的話,增加有1.9%,離婚或分居也增加4.1%,有配偶或同居伴侶婦女則是反而減少5.2%,至於,調查沒有配偶的單身婦女,僅有32.4%有意願結婚,其餘的67.6%皆表示毫無結婚意願,這其中24.43%表達不想結婚、再婚但想要有固定伴侶,但是,有43.3%的單身女子則是表達沒有結婚、再婚的意願,也不想有固定伴侶,顯然,從15歲到64歲的不同年齡世代、從傳統婚育到多元家庭型態、從婚生子女到平安成長、從經濟誘因的充分條件到價值認知的必要條件,以迄於從愛情三角到共親職或合作父母,直指該項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的變遷意涵,當比調查結果來得深邃、複雜,換言之,更遑論於如何進一步藉由從單身女子、單身男女到家庭動力等生活狀況調查的大數據分析,來探得婚生教養衛及其多元家庭選擇的整體圖像勾勒和描繪;「外送居家護理師」,臺灣於今年(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代表全臺的總人口中,65歲以上者達20%,共計有460萬名,初步計算,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於2050年一舉突破760萬人,但是,2070年則是下降至708萬人,占比攀升至44%,幾乎每兩個人,就有一人可以領到敬老卡,這也讓護理人員的大缺工,成為醫事人力不足的一大缺口,況且還有因為低薪、過勞、工作環境惡劣等加惡因素,致使護理人員選擇離開臨床體系,並且投入有如『UberNurse』勞動型態般之派遣、機動、外送、到宅、居家、論件的護理工作,顯然,實有其包括從長照制度縫隙到多元夥伴照顧組合、從自行創業到居家護理所的護理派遣趨勢、從一人服務到組織戰力的整合性機制、從到府風險到營運成本的運作管理、從護理技術到情感寄託的多重角色扮演、從護理師到復健職能師的跨域專業團隊、從藍河策略的一枝獨秀到範疇經濟的市場規模、從出院準備到居家照護的在家老化、從健保給付到對價關係的照護商品化、從消費服務到最佳利益的照顧權益保障,以迄於從三明治世代到熱壓三明治的家庭動力支持等變異內涵,這也直指該項外送護理師的護理工作新業態,更要有擴及到危機、轉機、商機、先機、契機等不同的發想思考;「退出臺灣原廠藥」,截至今年(2025年)的九月底為止,共計有47項的藥品預計要退出國內的藥品市場,這其中包括市占率高的三高用藥以及臨床常用化痰藥等,誠然,主管機關指出這當中的46項,已有替代的藥品選項,再加上醫師處方的彈性應變,不至於會影響到臨床用藥,但是,從臺灣一地到國際市場的規模經濟、從健保砍價到病人權益的比例衡平、從原廠藥到學名藥的在商言商、從成分到劑量或劑型的變異情形、從不同成分到相同的藥理機轉、從必要清單藥品到全有藥品列管,以迄於從西醫典範到過度給藥等等開藥、給藥、用藥和服藥情事,直指出來攸關到藥品一事,不全然只是單一側面的論述思考;「高鐵車廂不寧靜」,自從高鐵實施所謂的『寧靜車廂』新制以來,引發了對於親子不友善的質疑,畢竟,訴求於車廂內的寧靜規範,意指的乃是諸如講電話、使用3C產品卻不戴耳機等可以自為操控的不干擾他人行徑,但是,諸如嬰幼兒或高齡長者等自主能力稍嫌薄弱之特定對象、特殊需求和特別項目的現場變異情勢,因為欠缺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社會性支持,進而讓厭童或怨老等不堪其擾的被挑起情緒,一發不可收拾於帶動更多的負向社會性情緒或行為,此一彼此共輸的景況,點評出來的是如何讓從行為禁制到認知教育、從全車廂到寧靜車廂、從寧靜車廂到親子車廂、從所有乘客到特定乘客、從安靜到包容、從零容忍到換位思考、從負面表列到正面表列,以及從社會微歧視到社會性共融,得以產生一以貫之的內外鑲嵌,這才是檢視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之處,更遑論於公共場所、公共德行、公共素養和公共文化的文明化提問,這更是迎接高齡少子化國度必要的社會變革工程,甚或是乾脆嚴禁婦孺老障搭乘寧靜車廂之眼不見為淨和耳不聽為清的切割作法;以及「認知情感同理心」,隨著兩周連續假期所大量湧現的鏟子超人搶救花蓮災區行徑,這使得被稱為鏟後憂鬱症的另類災害心理創傷議題,實有回歸於包括『頭腦』去理解對方處境之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的大腦派,以及用『情愫』去感覺他人難過之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的真心派,前者強調的是理性分析,後者突顯的是情感連結,癥結之處乃是在於如何讓理性與感性合作無間,以做出最為平衡的行動計畫決定,畢竟,過度的情感同理心可能會導致諸如把別人的痛苦內化成為自己問題的『內化性障礙』、長期吸收他人負能量所油生無助感和絕望感的『憂鬱症』、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而讓自己處於緊繃狀態的『焦慮症』、持續情感付出導致情緒耗竭的『倦怠感』,以及開始出現跟災民類似身心感受的『替代性創傷』等嚴重後果,如此一來,迎接假期過後的如常生活,實有必要設立情感的界線,同時導入更多智慧提點的悲心願行,特別是如何讓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幫助別人的心靈結構,以成就更多福慧雙修的濟眾善業。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