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婚姻是台灣特殊宗教團體形成的重要因素,愈來愈多類似組織的出現代表台灣文化架構撐不起家庭遇到困難呼救的需要。」當年協助日月明功案司法鑑定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表示,邪教或不正當心靈團體很難禁絕,公部門可多投資心理健康的無形建設。

彰基鑑定認為,「默園」成員多具有對身體正面能量等特定信念,成員間相處有書立文字的規範,對成員子女的集體教育方式包括下課後需前往默園、接受集體教導及責打,已出現對成員心理控制或洗腦行為的「狂熱教派」形式,更出現「路西法效應」及「團體迷思」等狀況。

「路西法效應」是指多數人會以團體共同期待來定義角色應有的行為舉止,過度投注於角色就容易喪失自己個人認知和人格,當團體本身可能產生明顯錯誤決策就出現「團體迷思」,陷入團體迷思者會覺得維護團體凝聚力比務實考慮事實來得重要。

「詹母得到支撐,所以教訓小孩、維護陳巧明,當發現冤枉了兒子後,懊悔到接近崩潰。」王俸鋼說,當封閉而權威團體愈發荒腔走板,必須有人表達反對意見來扭轉這種狀況,但事實上反對的聲音往往不會被顯露。他說,詹姓高中生從幼年到青少年都依循著團體共同特性及特質,當被認定學壞而問責,為了順從團體期待而虛構了沾毒、混幫派等不實資料,釀成悲劇。

「日月明功並無教義,舞蹈老師陳巧明對身體、養生興趣而吸引眾多學生投入,最後形塑成靈修、心靈成長團體的帶領人,但卻失控形成適者生存的封閉組織,並形成家父長式權威。」王俸鋼分析,參加者幾乎都是把心力放在孩子身上的家長,面對孩子青春期有著「小孩可能變壞」的深層恐懼,小孩被教導聽話、服從傳統父權家長式管教。

日月明功案發生後,類似悲劇不斷上演。二○一九年台中發生「女聖師」涉嫌教唆傷害致死案,去年七月發生台北某精舍信徒遭私刑致死案,組織成員多為高級知識分子,令各界訝異。

王俸鋼說,現代人面對生活壓力及轉型而努力充實心靈,必須要有適當的心理紓壓。很難避免邪教再度出現,但民眾可藉由正規醫療來替代類似邪教的心靈治療,也建議公部門多投資心理健康的無形建設,盡量滿足民眾的心靈需求,例如開辦免費心理諮詢課程就很受歡迎。(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