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日,北北基公立高三生的模擬考中,《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的作文題目,引發廣泛的爭議與不滿,師生們普遍對此此一題目的設計表示質疑,認為其不僅缺乏敏感性,更是預設立場,讓考生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此,提供模擬試卷命題的出版社隨後道歉,並承諾將檢討命題流程,以確保未來題目的適切性和倫理性。
誠然,代理孕母議題在當前的臺灣社會,仍舊是一個敏感話題,本身涉及到法律、倫理和社會觀念等多重層面,事實上,該項作文題目之所以會引發爭議,主要是因為:(一)法律地位不明:當前臺灣的法律規範,代理孕母仍屬非法行為,這使得相關的討論充滿道德與法律的交織衝突,從而容易讓考生陷入道德困境,而無法客觀陳述立場;(二)倫理兩難爭議:代理孕母的行為涉及到複雜的倫理困境問題,包括女性的身體自主權與生育權的論辯;(三)多元化的社會觀念:身處於如此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對於家庭結構與生育方式有著不同的認知態度,使得這樣的命題,多少會激化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對立,不利於教育環境的和諧共融。值得注意的,為了改善此類題目的命題質量,出版社提出三項的具體因應措施:(一)強化審題流程:邀請更多專業教師與專家參與題目審查,從多元角度以檢視題目的正當性;(二)建立審題機制:增加題目的適切性、敏感性和倫理性等檢驗環節,以確保題目符合學習的教育意義;以及(三)提升命題專業:加強命題和審題團隊的專業訓練,以提升命題師資對於社會變遷議題的專業敏覺性。
職是之故,對於《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這一題目,我們必須進行更深層的批判性反思,畢竟,這不僅涉及到考試題目的設計,更是反映全社會對於家庭、性別與生育的多重觀點,就此而言,未來的命題理應更要考慮社會性脈絡及其新生世代的心理感受,換言之,當有必要扣緊為什麼出這類的議題、怎麼出題以及出題前後的效益評估,畢竟,代理孕母的議題現象,還是有其擺盪於風土民情之『我對代理孕母的看法』以及法源依據之『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的相互糾結,更遑論對於代理孕母議題是否有落實推動言談情境的社會性對話,據以讓『社會—法』與『法—社會』這兩者之間,得以找到衡平之處的文明內涵。
最後,請用文明說服您、我,藉此迎接社會變遷環境的多元文化現象及其所應該要有的多元文化素養,如此一來,超脫作文命題的妥適性而來的認知教育,包括:(一)首先:代理孕母能夠幫助無法生育的家庭實現生育願望,但同時也引發了對於媽媽是代理孕母的身體自主權議論;(二)其次,尚未法制化的該項代母孕母行徑,更有必要對這群莘莘學子,進行涵蓋法律、倫理、性別、家庭、社會等多層面敏感話題的機會教育,尤其是要強調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框架,據以保障所有相關者的權益;(三)再則,藉由代理孕母的命題,以讓學生族群反思代孕一事所涉及到權責關係,特別是如何關注女性身體的商品化及其可能的心理影響;(四)此外,代理孕母議題固然可以提供探討家庭形式變遷與性別平等的契機,但是,題目的設計需避免簡化或偏頗,以免加深文化價值觀念的認知衝突;(五)最後,隨其社會變遷與時代脈絡,除了讓代理孕母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外,還有那些像是多元性別、、多元成家、死刑、人工智慧等等有待廓清的公共議題,急需在傳統與現代、主流與邊緣以及合法與修法間,找出如何營造一個兼具尊重多元和包容差異的友善相融環境。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點評出來當前多元文化的變遷時代,教育需超越單一價值觀框架,以培養學生批判思維、文化素養和公共參與能力為重要的全人發展目標,及其對於公共議題的深刻理解與社會責任感。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三立新聞網,2025.09.10:「模擬考作文『媽媽是代理孕母』被罵爆!新北教育局:是出版社自行命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