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最新的新聞報導,衛福部計劃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允許托嬰中心聘用無相關學歷與經驗的工作人員,來照顧0至2歲幼兒,並且實施的期限最長可達兩年,以應對托育人力的短缺問題,此一構思著實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尤其是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的批評,認為此舉無疑地會將使大量無證照的『零資格人員』進入托嬰中心的工作場域,從而危及到幼兒最佳利益的人身安全。
誠然,根據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的調查,超過94%的受訪者反對衛福部的修法,認為不應該讓不具學歷和經驗的人擔任托育人員,畢竟,該項決策的矛盾之處,乃是在於相應於行政院正在大力推動〈兒童托育服務法〉的制定立法,藉此強化對於托嬰機構的管理規範之際,主管機關衛福部卻是在人員資格方面做出放寬的背離決策,這也暴露出決策制定中對於托育服務專業性和人力資源管理的結構性困境,只不過,再尋常不過的道理,卻是出現反其道而行的修訂舉措,背後所實有的歸因事由、策進作為和批判性反思,將會是對於該起議題現象的考察針砭所在。
首先,關於原因的探究部分,托嬰中心早已面臨專業人力短缺的運作限制,如此一來,人力運作政策的調整,實有其燃眉之急的迫切、必要性,就此而言,政府考慮如何吸引新血進入該項照顧行業,資格的放寬,也成為權變的可能選項之一,以此觀之,在這裡的思辨真義,就不全然訴諸於『0資格人員』或『把幼兒放上賭桌』等情緒性言行,而是須通盤檢視包括等科班保母、證照保母、結業保母等三軌並行的當前托育照顧樣態,如何得以找出求同和存異的和合共存策略;連帶地,涉及到「教—訓—考—用」、「夠格—適任」、「敬業—專業—本於本業」、「保健因子—激勵因子」等等攸關到托育人員的培力養成、專業自我和社會認可,更有必要去嚴肅看待照顧服務工作背後所需要奠基的制度性保障機制,像是人格特質、自我概念、情緒支持、在職培訓、薪資水準、福利待遇、勞動條件、工作環境、職業吸引、身分認同、職涯規劃、退休給付、專業自我、社會認可等。冀此,公部門的彈性作為和民團組織的專業質疑,在某個層次上,兩造是不對焦,甚至於彼此是失焦的,如此一來,何以會缺乏理性言談的社會性對話情境,這才是關注之處。
其次,糾結於該項〈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的修訂舉措,業已有其擺盪於從新生嬰兒到幼兒、從托嬰中心到幼兒園、從衛福部到教育部、從專業安全性到服務質量性等相互拉扯的壓迫性結構,藉此直指真正的關鍵所在,乃是緊扣供需之媒合、輸送、管理及其利得的學齡前托育與教保服務,以廓清包括政策定調、法令條文、典章制度、資源盤點等配搭措施,是否達到以人為本的照顧理念,抑或只能從『有人照顧』進化到『有專人照顧』,而難以仰望『有專業照顧』,乃甚或是出現科班保母流失、證照保母異動、結業保母漂泊等結構性迷亂現象。准此,在這裡所持以的批判性反思,點評出來:該項資格放寬的用意,係為了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能夠讓問題紓解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那些預期、非預期性衝擊影響?如此一來,考察的重點已然不在於資格的放寬,而是要回歸於當前的托育服務及其產業環境,究竟是出現那些運作失靈議題?
總之,此一決策背後牽動出來的是深邃社會結構、托育勞動市場以及幼兒權益保障,也就是說,托育人員資格的放寬,固然反映政府在面對托育人力短缺問題時的無奈與妥協,但是,也暴露對於幼兒最佳利益保障的可能輕忽,畢竟,此次資格的放寬決策,似乎是側重於供需失衡的短期人力補充效益,而非聚焦於幼兒安全與發展需求,這種「以量取勝」的思維模式,因為欠缺配套措施,而可能會導致服務質量下降,進而削弱整體托育服務的專業形象與信任基礎。就此而言,如何透過所提供的制度性保障以強化托育人員的專業能力,當比單純出身背景的競賽流動來得重要,尤其是各項的相關決策,要如何在保障幼兒安全和有效人力資源之間,審時度勢以取得某種次佳選擇的衡平關係。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26:「『別把幼兒放上賭桌』衛福部擬開放無學歷經驗者托嬰,民團批濫開後門」)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