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臺灣房市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世襲化情事,此一壓迫性結構的突兀現象,不僅改變了現行房地產的交易模式,更深刻影響社會結構與代際關係的拉扯影響,而值得加以深究。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指出,臺灣房市的世襲化現象,出現愈發明顯的發展趨向,僅就全臺的房屋移轉,約有30%係來自於繼承或贈與,而臺北市的比例更高達50%,幾乎每兩戶的交易,就有一戶是出自於繼承手段,這樣的結構性轉變,著實影響了房地產市場的生態運作鏈,世襲化不僅影響到房屋流通性,也引發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分化,造成『有房世代』以及『無房世代』之間的永久性斷裂。誠然,出現「房市世襲化」現象的背後,乃是多重結構性困境所交織而成的,這其中包括:(一)首先,對於即將全面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地區而言,65歲以上老人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而老年人的資產主要集中於房地產,這使得不動產房屋繼承與資產轉移的持續增加,早已是一項預期中的發展性後果;(二)其次,中央銀行為了抑制炒房現象,對購屋貸款進行嚴格管控,導致購屋者需面臨更高的貸款壓力,尤其是青年世代因其收入有限及貸款條件苛刻,多數選擇等待繼承而非主動購屋,進一步推升房市世襲化現象;(三)最後,臺灣房價居高不下,特別是臺北市等都會區,高單價住宅成為少數家族或菁英分子的固定資產,根據統計,2023年台北市平均房價業已超過每坪百萬元之譜,對於一般家庭而言難以負擔,若無父母家人的資金挹注,購屋的難度當可想而知。冀此,從「房市世襲」到「資產世襲」的演進歷程,階級性社會如臺灣地區,這也會是未來一項的發展性隱憂。
針對該項房市世襲化的結構性問題,專家提出三項具體的改善對策,像是:(一)稅制改革:提高繼承不動產的持有成本,促使閒置老宅得以釋出的機會成本,從而增加房屋市場的供需媒合;(二)差別管制:放寬對於首購族及換屋族的貸款限制,藉此鼓勵有剛性需求的購房者,有其社會性保障而得以進入房屋交易市場;(三)都更加速:應積極介入老宅更新,增加可負擔住宅的供應,從而減少房屋市場的流通性凍結。冀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上述的建議對策,有其難度且並非易事,這是因為:調整遺產稅及贈與稅稅率,可能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反對,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措施以減少社會阻力;至於,過度緊縮的政策可能會導致建商倒閉潮,但是,過於鬆綁又會引發炒房現象,這部分已然顯現於政府在「打炒房」和「救產業」以及「整體經濟」與「庶民生活」之間的兩難處境,從而讓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受到社會性質疑;最後,透過都市更新政策,固然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增加住宅供給,但是,如何加速、加快和加量於都更變革工程,顯有緩不濟急之效。准此,臺灣房市世襲化問題不僅是一項市場經濟議題,更是一個關乎社會穩定的深層性問題,亟需尋求更為根本的通盤性解決方案。
總之,臺灣房市世襲化的議題現象,意指房地產的所有權,係透過繼承或贈與的方式在家族內部進行轉移,導致社會資源出現過高的集中性和偏低的流動性,如此一來,臺灣的房市世襲化就不僅僅只是影響經濟運行,更是加劇了從世代之間到世代之內的社會不平等,造成怯弱的社會流動性,進而影響全社會的整體發展,況且還進一步深化青年世代難以仰望居住正義天光的社會性怨懟。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01:「台灣房市世襲化!從市場交易變家族傳承,專家示警:3管齊下才能破局」)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