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交通安全始終是我們無法忽視的一項重要課題,根據交通部最新公布的數據統計,去年(2024年)全國因酒後駕車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與受傷人數共計有9,243人,相較於前年(2023年)減少了1,091人,降幅達到10.6%,這一成就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這也是近幾年以來傷亡人數首次突破萬人以下,然而,數據的背後卻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特別是某些地區的情況令人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的數據統計顯露包括連江縣、金門縣、新北市、南投縣及台南市在內的5個地方縣市政府,酒駕肇事的死傷人數卻是不降反增,這當中又以連江縣的酒駕死傷人數更是驚人地增長有近3倍的266.7%(2024年11人,2023年3人),至於,同為離島的金門縣則是居次,年增36.4%(2024年45人,2023年33人),這樣的現象讓人不禁提供給我們一個反思機會,那就是:為何某些地區的政策執行與宣導效果如此不佳?是否在這些地方,酒後駕車的文化習性依舊還是根深蒂固且難以根除?特別是攸關到觀念價值、認知行為、地方文化、交通環境、執法資源等相關因素,這也凸顯了全國性政策在地方層面是存在著適應性不足議題,畢竟,酒後駕車的問題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法律範疇的司法懲戒問題,更是關乎到文化與教育等結構性運作難題,也就是說,隱藏在這些統計數字表象之下,需要的更是從根本上進行認知基模及其行為舉措的通盤性改變,以讓人們認識到酒後駕車的危害性,這不只是對於自己生命的漠視,更是對於別人生命的不負責任。
連帶地,除了對於交通安全教育的公民素養外,在某些縣市地區未能有效遏制酒後駕車的肇事增長,這是否也意味著現行政策還不夠周全以達到應有的抑制效果?抑或是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於酒駕的懲罰力度?就此而言,依法行政的酒駕防制對策,還是有其回應於包括人口、文化、地理、產業、景觀等殊異區位條件環境的另行考量,如此一來,從工具範疇的各項技術性操弄,像是建置公開透明的數據平台、加強酒駕檢查的頻率與覆蓋範圍、推展社區參與的宣導活動、強化對酒駕行徑的法律懲罰、推動強制性代駕服務或提升大眾公共載具的交通便利性等,至於,還原回到基本的提問,便是:何以從絕對不能這麼做的事前防制對策,加惡而成為事後防治以必須要設置停損點的消極性作為?
總之,酒後駕車肇事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的是涵蓋文化、教育、法律等多個層面,就此而言,未來的交安政策理當更為整全、多層,至少,從短期的嚴格取締到配搭法令增修、公衛政策、教育宣導、勞安檢查、酒駕取締等跨層級、跨局處、跨領域合作的中長期布建,實有要如何建立完整事前防制體系的相關提問,據以期使每位公民都能在「零酒駕」的目標管理當中安全自由行走,來讓生命的價值得以在每一次的出行中獲致具體的行動實踐。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酒後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早已宣導多年。在有討論喝酒議題時也提及『酒後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警語。飲酒文化是華人社會中常見的社交活動之一。但往往深夜飲酒後礙於交通不便,且當事者存有僥倖心態緣故酒駕上路而造成憾事。增加許多社會成本和衍生出的家庭悲劇
如老師所言,未來的交安政策理當更為整全、多層,至少,從短期的嚴格取締到配搭法令增修、公衛政策、教育宣導、勞安檢查、酒駕取締等跨層級、跨局處、跨領域合作的中長期布建。
在實質面上,提高罰則. 吊扣駕照.加強嚴格取締頻率只是消極防止與增加警力負擔與時間成本的浪費。若能確實要求執行飲酒代駕措施,仿效菸捐提高酒類稅捐,酒癮勒戒等政策面檢討。重點是對於審視飲酒文化的公民再教育是要從您我開始做起。
每到年底尾牙,春酒,警察都必須加強取締酒後駕車的人,也常有交通安全宣導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但還是時有酒後肇事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
酒駕防制,除第一線警察執法,也要管制酒品來源及對業者管制,如酒販賣場所依規定標示(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或增加標示酒駕零容忍字樣,酒後代駕警語)以共同推廣酒後代駕政策;相同的飲酒場所之販酒業者應主動為飲酒顧客聯繫代駕業者,提供代客叫車、代理駕駛等服務,以協助飲酒客人平安返家,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此外,酒駕防制不能只靠警察,長期策略可透過公衛政策,教育宣導勞安檢查多方面著手:
1.公衛政策:喝酒要節制根據統計,一般人醉酒後,酒精需要8到10小時才可以從體內完全消除,酒精會直接傷害腦細胞,造成記憶力及專注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的風險又增加1.2倍。認知酒精有害健康,不是酒駕才依規定上酒駕防制教育。
2.教育宣導:高中應加強教育宣導,飲酒增加相關死亡(交通事故、跌倒)記憶力及學習力下降,等問題。
3.考駕照法規應加入更多喝酒防制相關的題目。
4.勞安檢查:酒販賣場所(有依規定標示?)飲酒場所,是否有提供代駕服務並柔性勸導?
喝酒的人最常說我沒醉,但酒精會麻痺神經反應變慢,喝酒的人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短視近利,不善常事前規劃,最恐怖不是喝酒本身而是僥倖心態,因此,一些事故在僥倖中不幸發生了。酒駕的確大幅提高了發生意外的可能性,我們認知「酒後駕車」危險且有可怕的後果,能引以為鑑,有安全思維觀念,共同維護交通安全,才能讓我們處在一個安全無虞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