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即將結束的暑假,但是,幾則攸關到高等教育之於『體—用』的多方論辯,實有進一步延伸性思考之必要,這其中包括有「私立大學生師比」、「應屆畢業找錢途」、「原民教育有貓膩」、「空中英語彭蒙惠」、「雙語課程不及格」以及「高教加薪苦私大」等命題旨趣。

首先是關於「私立大學生師比」的命題旨趣,資料顯示近年來不少私立大學科系的生師比都是處於臨界點,只要是有一、二位教師離職,便超出生師比的比例警戒線,顯然,從國立大學到私立學校、從轉職國立到屆齡退休、從滿招不補教師到招不足師資過多,以迄於從商管法律到人文社科的招生情況等迷亂情事,終究是有來自於少子女化的生員不足及其坐以待斃的戰術困境,這也讓個別私立之『個體困境』、高教資源配置之『制度設計』及其少子女化之『人口大環境』,彼此鑲嵌以成為某種以拖待變的困獸之鬥;再則是關於「應屆畢業找錢途」的命題旨趣,根據勞動部資料顯示,近5年來大學畢業生平均的求職月數約為2.56個月,有逐漸遞減趨勢,像是從2019年之3.33個月降至2023年之1.15個月,有近一半大學生係為畢業即就業,至於,社會新鮮人就讀科系及其薪資錢途的對應關係,薪資行情最好的前5名行業,分別為製造業5.1萬元、金融及保險業5萬元、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4.9萬元、電力及燃器供應業4.58萬元,以及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4.55萬元,薪資相對低的行業則是包括有農林漁牧業、住宿及餐飲業、服務業、用水供應及汙染整治業,平均的薪資落在3.3萬至3.7萬元,顯然,整體的平均薪資落差,實有待進行個人歸因、科系選讀、職涯規劃、即時戰力、跨域知能以及中長期學習充權的縱貫性考察,況且還有從樓地板到天花板的薪資待遇及其所得收入落差的階層深化情形,如此一來,涵蓋時間賺錢之『體力資本』、能力賺錢之『專業資本』及其人脈賺錢之『社會資本』等社會性投資,實有通盤規劃之必要。

其次是關於「原民教育有貓膩」的命題旨趣,根據教育部所公布的〈原住民族教育概況統計結果提要分析〉,顯示出來原住民學生就讀大專校院的比率僅有56.3%,漢族一般生則是高達九成,此外,原住民學生在高中階段比較青睞的是一技之長的技職體系,大專校院則是以就讀醫藥衛生的學門者最高,並且選讀人數最多的學類者多為護理及助產,顯然,從高中職到大專校院、從學門到學類,該項選填、就讀的務實且技職導向,相當程度上反映出來的乃是從個人不平等、家庭不平等、區域不平等及其人種不平等的教育資源階層配置深化議題,更遑論於進一步去思索從社會性關懷、社會性關注、社會性投資到社會性阻隔抑或社會性排除等關懷相融意旨。

此外,「空中英語彭蒙惠」的命題旨趣,為台奉獻73年的《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女士(Doris Marie Brougham),以98歲的高壽仙逝,兼具宣教士、教育家的彭蒙惠女士,印證大江大海巨流河的時代史篇,並以推廣台灣的英語教育為許,藉此復歸神愛世人的終極關懷,這何嘗不是他鄉、故鄉的最佳人身典範寫照,同時也表述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對此,印照於「雙語課程不及格」的命題旨趣,顯有訝異、突兀的對比之處,這是因為:針對大專校院雙語化學習計畫的推動事宜,教育部補助學校投入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的全英語授課,並且委託英國文化協會擔任該項計畫的諮詢輔導顧問,藉由訪談和觀課等方式以了解EMI的執行成效,結果發現到五成的全英語課程未全然符合EMI定義,雖然受評學校認為評鑑單單只看語言,這是畫錯重點,但是,不爭的事實還是慣於將全英語授課窄化為以教師英語講課占據多數時間,進而缺乏師生的雙語互動,以至於無法了解學生學習情形和語言能力,顯然,為英語而英語的全英語授課,再次突顯『課堂講中文都沒人聽了,還期待講英文有人聽?』的學習心態亂象以及英文至上迷思。

最後則是關於「高教加薪苦私大」的命題旨趣,明年(2025年)起軍公教將調薪3%,對此,政府對公立大專校院會補助加薪的75%,其餘則由學校自提,至於,私立大專校院是否要同步跟進,一方面要看政府有無補助,另一方面則是端視如何安然渡過一波接連一波生員不足的高教海嘯,據以考量到私校自提部分的個別財務狀況,顯然,真正的癥結之處還是在於未能將高教視為是兼具社會性投資的一項公共財,再加上『重公校—輕私校』所進行高教資源的不當配置,如此一來,自然是更難以窺見到未來的高教天光。

總之,透過對於包括「私立大學生師比」、「應屆畢業找錢途」、「原民教育有貓膩」、「空中英語彭蒙惠」、「雙語課程不及格」以及「高教加薪苦私大」在內的諸多命題思辨,其所投射出來的乃是將高等教育視為既是普及性,但卻又是殊價、可貴的一種不公不私的財貨品,特別是對大學、研究所之於公、私學校排置、資源配置的社會性謬誤,這也讓當前或短期私校的退場結局,終將會是中長期公校同樣要面對的下場結果,好一個攸關到高等教育之於『體—用』論辯的迷思與弔詭。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