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人口發展相關的客觀事實現象,背後實則是有其擺盪於低生育率及其高墮胎數的人文思索。
話說:根據2011年衛福部統計指出,台灣社會平均每年約有23萬人次墮胎,相較於2023年的13萬5,571新生兒誕生,那麼,墮胎人數推估約為活產新生兒人數的2倍左右;再則,映照於全球每年約有1億3,300萬的新生兒及其所推估4,400萬的墮胎數,據以得出墮胎數約為活產數的三分之一,以此觀之,台灣的墮胎數相對於活產數則約為全球的6到9倍,明顯是高出全球的統計甚多;至於,就其選擇人工流程以進行墮胎的各項歸因事由,這其中包括有「伴侶關係問題」占37%、「個人生涯因素」占30%、「害怕超過負荷」占15%、「孩子醫療原因」占5%、「母親醫療原因」占4%,「財務擔憂」占6%、「來自外人壓力」占2%,以及「性侵害」占1%等,這也讓選擇人工流產以成為某種的必要之惡,背後相與對應的衍生性思考命題,是有進行整全多層之必要性檢視。
基本上,該項低生育率所伴隨高墮胎人數的突兀情形,背後所實有的結構意涵,當比想像中來得複雜、深邃,這其中包括有從未成年青少女到成年女性的兩性關係、從情侶到伴侶的婚姻或親密關係、從高風險不適受孕到未成年不宜懷孕、從病胎到罪胎或贅胎的不同處境情況、從侵入性質的人工流產到口服性質的墮胎藥、從非預期懷孕到非自願墮胎、從個人內在歸因到外在歸因、從懷孕生產基金的經濟扶助議題到懷孕個案管理師的全人關懷範疇,以迄於從人工流產的終結胎兒性命到保命倖存的收出養機制設計,直指出來的乃是:在這裡的論述思辨,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生死一線之間的誕生或殺生,而是如何從胎權、兒權、婦權、女權抑或是人權等關懷意旨,以找出次佳選項的衡平關係。
事實上,扣緊之所以選擇施行人工流產的諸多原因,這部分還是要有類別項目之於分流處遇的不同因應對策,畢竟,除了難以抗拒之孩子或母體醫療因素的『病胎』,以及不被祝福之性侵受孕因素的『罪胎』外,像是伴侶關係問題、個人生涯因素、害怕超過負荷、財務擔憂、來自外人壓力等等加總比重高達90%的所謂『贅胎』,指陳出來的會是涵蓋恣意、揣測或是推卸的這些後天因素,實有其據以推動包括認知基模調整、自我概念澄清、財務經濟扶助、夫妻或伴侶會談、職場性平機制、認可收出養等配搭措施,這也讓該項低生育率及其高墮胎人數的相差情形,宜有進行通盤檢視之必要。
總之,關於墮胎一事,乍看之下,乃是用來解決人的問題,不過,更是順勢借力以將人解決掉的一項取巧作為,如此一來,無論是人工流產的高墮胎人數,抑或想方設法提升生育率,都不應該率性對接於生或死的兩造拔河,而是攸關到生命權課題的嚴肅思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透過墮胎率遠高於出生率看出台灣社會問題。
從文章中提及「墮胎人數推估約為活產新生兒人數的2倍左右」,其中「像是伴侶關係問題、個人生涯因素、害怕超過負荷、財務擔憂、來自外人壓力等等加總比重就高達90%」。這顯示當前社會遇到的問題,以上墮胎原因又正巧也是多數現代青壯年不願生育孩子,甚至不願結婚的原因,但是什麼造就了這些原因的出現呢?
由小的往大的說,從家庭教育的缺席到學校兩性教育的遮遮掩掩最後現在社會刻板印象與現在年輕人人生觀的沖突,那是不是解決以上問題源頭就能降低墮胎率甚至增加出生率呢?
根據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8年的調查,將近50%的非預期懷孕女性選擇了墮胎手術,顯示台灣的優生保健法中對於墮胎是相對寬鬆,其法包括本人或配偶患有遺傳性、傳染性或精神疾病,懷孕或分娩可能危及生命或健康,胎兒有畸形發育的風險,因強制性交或誘姦而懷孕,以及懷孕或生產會影響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以上這些都是在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時提供了合法的選擇。
其中,「個人生涯因素」占30%、「害怕超過負荷」占15%,表示許多女性不願或無法承擔孩子負擔選擇墮胎的比例居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育率。可生育率低還是要歸咎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因素。家庭結構的變化、女性就業率的提高、婚姻年齡的延後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等,這都是影響生育的意願。最後,應該推動全面的性教育,宣導避孕知識和方法,減少非預期懷孕和墮胎的發生。即使女性在非預期懷孕時應該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和資源,使她們做出最適當的決定。
台灣墮胎數相對於活產數約為全球6到9倍,這數量是非常之大,台灣的口服墮胎以及人工流產非自願都會有健保給付,非自願流產的費用口服藥落在6500-10000,手術10000-15000。大部分選擇人工流產原因「伴侶關係問題」占37%、「個人生涯因素」占30%、「害怕超過負荷」15%、「孩子醫療原因」5%、「母親醫療原因」4%,「財務擔憂」6%、「來自外人壓力」2%、「性侵害」1%。
因為胎兒先天疾病而流產比例居然這麼低,非自願性流產-「伴侶關係問題」是最高。在台灣的未成年教育裡頭,健康教育很少用正確的方式教導如何安全性行為,在我們的文化中覺得這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未成年不能說這些,造成了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年代,孩子都會看各種網路影片、文章來學習,進而沒有正確的知識可以去判斷這一切,怎麼會認為大家成年了就懂這些呢?這造就了不論是否成年的情侶容易沒做好措施而產生了新生命,最後因為無法扶養或是伴侶間分開了而進行墮胎;甚至於使用口服事前避孕藥也會被貼上是不好的標籤,這一切一切的是否政府應該要明確性的融入課程當中,成為「必修」而不是隨意可以被取代的課堂?
內政部數據中,指出國人粗出生率及總生育率持續下降,110年嬰兒出生數15萬7,019人為歷年最低,男、女性生育年齡逐漸上升,少子女化現象亟需改善。育齡婦女總生育率持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導致人口負成長現象, 幼年人口減少,益增人口老化之嚴重性。110年為0.98人,即以當年15-49歲各年齡別生育率計算總生育數,平均每一婦女一生只生育0.98個小孩,僅次於99年為歷年次低。當一個國家總生育率低於「2.1」人之人口替換水準時,最後將導致人口負成長,在大部分已開發國家,少子女化已成為共同的潛在危機。
台灣懷孕婦女關懷協會指出,曾有台灣醫學教授推估,台灣每年約有30到50萬新生兒遭被墮胎命運,衛福部數據也是平均每年23萬人次墮胎,相對全球每年新生1億3300萬孩子,推估墮胎數4400萬,墮胎數約為活產數三分之一,台灣墮胎數相對於活產數約為全球6到9倍,明顯高出全球統計許多。 扣緊,生育率低迷與墮胎量倍數成長的現象看來,是否應採取降低墮胎率呢?人們會不想生育的原因,大部份的勞工會歸究於社會大環境因素:主要依序有:「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76%)、「覺得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60.5%)、「工作忙,怕沒有時間照顧小孩」(41.5%),以及「覺得生小孩之後不自由」(29.4%)、「覺得令人安心的保母或托育機構難尋」(26.3%)。反之,墮胎率的攀升是否也因大環境所導致呢!而婦女選擇墮胎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為了控制生育,或婦女因為身體狀況而無法承受懷孕,或因胎兒被診斷為畸形或患有先天性疾病而導致雙親不願生下有缺陷的胎兒等,也存在胎兒父母感情有變,因而希望中止懷孕的例子。除了以上所述的墮胎必要合理性外,社會全體應重視有生命但未出生的小嫩嬰生存權益,所以,對於未成年懷孕墮胎的現象,應再給予加強教育宣導及衛教,從教育理念從小紮根給予正確交友觀點進而減少墮胎數,自然而然提升生育數。
有關人工流產(或較有價值衡量的說法:墮胎)一事,扣除掉靈魂有無的生命道德層面議題,想嘗試從台灣社會環境現況及女性主義觀點切入進行討論,並由身體角度進行切入。
人工流產一事包含了生理女性的身體及胚胎(受精卵),透過性行為或因人工生殖方式產生,背後即帶有身體自主權的討論範疇,這位生理女性「因甚麼原因」「決定或被決定」「懷上了(包含懷孕過程)」胚胎,而這三個變項因素,也是導致是否生育或是否人工流產的關鍵。如老師所述,「病胎」來自於「懷上到產出」這個過程,發現自身身體或胎兒身體因不可控因素(含疾病、外在因素等)無法負荷而選擇流產;「罪胎」不僅來自於「因性侵(原因)」「被決定」懷上,同時我們也需考量到伴侶間依舊存在「不合意性行為」及「安全性行為下機率產生的誤差」。若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應保障女性生育不被歧視之權,惟若用女性主義角度論身體自主權,扣除掉「病胎」之外,核心是這名生理女性是否可以決定生或不生──在於「決定(選擇權)」。
CEDAW第五條提及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首先考慮子女的利益,惟生理女性身體自主權,或甚至廣泛人類泛年齡、階層及各式各樣區分下,身體自主權都應被重視且作為自由人之屬性應被視為基本,那所謂的「贅胎」,實際意義上就不會存在,應是否選擇懷孕的權利應是生理女性「選擇」,因甚麼原因選擇人工流產,本身就涉及個人成長、經濟負擔、社會期待(外界壓力)及在婚姻及婚生子女觀念底下,可能須考量的伴侶關係,會將「贅胎」作為核心討論,則會從微觀個人上升至國家或社會角度去思考。
「贅胎」,本身即是這個受精卵為一個生命,並以國家或社會之人口結構作為核心,即國家之人才培育、產業發展、國防安全甚至於家庭維繫帶來之社會安定能力,有既深且廣的影響,視為生命並視為社會的一環,是以希冀這個生命如何帶來社會影響做為出發,才去談論到這個生命如何培育及培育的過程,惟對於懷孕的生理女性來說,這名女性被國家強制賦予了擔任生產工具的身分,再用母職作為社會角色(壓力及期待)包裝,在這之下的生理女性,無法改善環境的不友善(來自於對孕婦的、對孩童的、對家庭的,從個人或家庭經濟財政、孩童的就學成長、社會環境的安全及子女的健康),若再無法改變這些社會前提,選擇人工流產,不應給予道德審判(宗教的嬰靈、對女性的蕩婦羞辱等),而所謂的「贅」,更是由社會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