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一位獨自住客家莊的九十三歲阿嬤不慎從輪椅上跌倒,家人為了送她復健,求助復康巴士,申請卻被駁回,原因是「未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她的孫子許佐夫不甘:阿嬤在台灣住了九十三年,繳了一輩子的稅,需要政府時,政府竟拒她於千里之外。
這是許佐夫創立「多扶接送」的緣起。他想帶阿嬤去復健,但長期下來,他的工作、健康,可能都不保。他氣自己也氣政府,於是辭職創業,開啟多扶接送,不用提前預約、也無區域及用途限制,專門服務沒有身心障礙手冊,卻需要接送的民眾。
多扶接送是全台第一家登上創櫃板的社會企業,也是最常被提到的銀髮創業成功案例之一。
目前銀髮商機規模約一點六八兆元,二○四五年高齡人口達一千兩百一十萬人,資策會副執行長龔仁文推估,商機上看百兆。長期進行台灣消費者研究,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也表示,老化潮對台灣絕對是機會。事實上,許多人看中「橘色商機」進而研發產品及服務。
所謂橘色商機,是指如果以春夏秋冬比喻人生,熟齡族正如秋天燦爛的楓葉一般,成熟、溫暖,現下將熟齡市場統稱為「橘色商機」。
許佐夫提醒,「別只想著賺錢,才有辦法貼近需求。」
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感嘆:「台灣銀髮產業發展超過十年,每種產品幾乎都是方便子女照顧,忘了老人實際需求。」以遠距照顧為例,以為長輩只要戴呼叫器,一旦跌倒就能馬上傳送訊息,設計雖完美,卻忽略老人自尊心。許佐夫有同樣的感觸,目前業者行銷對象多是子女,「方便照顧」是子女最有感的選項,未必是老人家真正的需求 。
林依瑩說,長輩最怕穿尿布、杵拐杖、戴呼叫器,一旦需要這些產品,宣告身體已退化。老人最想要關心與陪伴,但國內銀髮產業需求幾乎定位在危險及跌倒。
還好,愈來愈多人看見老人家的需求,日前在一場醫療長照社企小聚,許多年輕創業主都提到老人的寂寞商機。(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5.11.0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