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台灣地區65歲以上的人口約近290萬人,這當中有近四成係為老貧族,不過,倘若是從實際的服務案例經驗卻也察覺到與子女同住但無法獲得照護乃甚至於親子關係不佳的所謂『假性獨居』老人比率已然是超過10%,這多少顯示當前家庭支持系統漸趨薄弱而值得加以留意探究。

基本上,從多代家庭、三代家庭、二代家庭、一代的二人夫婦家庭、獨居戶的一人家庭到轉至入住型態的機構家庭,點明了家庭的組成、結構、形式、內含、功能,已經是出現了量質俱變的發展態勢,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觀照意義乃是究竟糾結在貧病孤老閒而來的老人家庭圖像為何?連帶地,相與對應的經濟安全、健康安全、居住安全以及社會安全的保障機制,又有無回應到這一群高齡長者不同背景屬性之分級分類與分階分段的處遇對策?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理應是要更進一步地深究從『假性』、『獨居』到『假性獨居』的演進歷程及其結構意含,畢竟,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實情境,那麼,『假性』之於『真實』、『獨居』之於『同住』以及『假性獨居』之於『真實同住』的弔詭之處,就不全然在於「人籍合一」的民政端思考,而是扣緊醫療端、社福端、警政端、財政端等等的照顧管理機制,有無確切落實全人照顧、在地老化以及多元連續服務的關懷旨趣?

冀此,扣緊「人籍合一」的論述主軸,那麼,籍在人在所對照出來的『假性獨居』議題現象,點明了問題的癥結點還是在於家庭本身的支持網絡體系,是否會因為需求不滿足和無法規避風險的種種危機應變管理,以至於讓所謂的『假性獨居』,成為了強弩之末的人性嘆噓!?至於,因為不婚化、少子化以及單親化所招致對於原生家庭的羸弱戕害,這使得籍不在人也不在的奉養照顧負荷,更成為了一種尾大不掉的棘手難題,就此而言,問題的針砭就不在於人籍的合一與否,而是包括隨機性質的附加模式(additive model),關係親疏遠近的突顯模式(asymmetrical model)抑或是偏好選擇的層級模式(hierarchical model)等等的照顧老人家庭模式,是否有因應於社會的快速變遷而有所調整?!連帶地,要如何

讓在家老化、在地老化與機構老化的照料養護,得以搭配長者個別的生命事件與生命歷程而加以權變對應!?

總之,關乎到『假性獨居』的諸多迷思,還是要回歸到老人家庭的體質、本質與性質,以進行結構探究的通盤性解套,就此而言,牽涉到老人家自身的貧窮化、疾病化、孤獨化以及被排除化,這才是『假性獨居』議題現象的觀察切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