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董姿妤(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研究生)
報載失業男子勒死自己的失智母親,顯然,對於該起的逆倫悲劇,在痛心之餘,是有著更為深層的論述思考。
基本上,回應於高齡化的人口變遷趨勢,這使得因老致殘或失智的客觀事實,早已成為一項令人喘不過氣的照顧壓力,就此而言,所謂『家有一老、必有一倒』的現 實寫照,亦凸顯出長照勞務工作之於身心負荷的醞釀性、累積性、過程性、情境性到一發不可收拾的連續性關係,換言之,像是失業、生計等等加惡的催化因素,當 只是壓倒駱駝的諸多稻草之一,而更為迫切的會是在長照家庭冰山一角底下之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與照顧措施等等的貫通性思考。
表:65歲以上住民失智症盛行率及人數推估
機構別 | 安養機構 | 養護機構 | 護理之家 |
失智症盛行率 | 24.54% | 61.17% | 65.70% |
人數推估 | 30,855人 |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2009)。
全台失智症人口推估。
僅以失智長輩的照護需求為例,首先,失智症(Dementia)一詞源自於拉丁文,意指的是一種遺忘,而非一項疾病,指涉的是腦部後天器質性疾病或進行 性退化導致腦細胞大量死亡,而引發認知功能衰退的症候群,致於,失智症的類型,則是包括有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以及可逆性失智症(水腦症、腦瘤、甲狀腺功能過低、維他命B12缺乏症候群、神經性梅毒等),只是,扣緊從健康、疑似、輕度、中度、重 度、極重度到末期的橫切面以及從定向性、記憶力、解決問題能力、社交参與情形、居家嗜好到生活自理能力的縱切面,點明出來關於失智者的照顧歷程,其所糾結 的實乃是從失能、失智到失能兼具失智的殊異生理狀態;從居家、日照與到機構的不同照顧場域;以及從當事人、主要照顧者到其它相關人士的多重利害牽涉。
事實上,根據經驗顯示在台灣地區絕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係由家庭提供照顧,只是,無論是初期失智症患者之意識混亂、易忘記親友名字、無法用正確字句表達、說 話無法切題回答、對突發事件無判斷力、容易感到不安全、多疑、妄想、躁動、情緒起伏極大、失眠或夜間遊走;抑或是中度失智症患者之自我照顧能力越來越差、 出現大小便失禁、語言功能逐漸退化,容易激動、忘想多疑,甚至出現幻覺、害怕睡覺等;還是晚期失智症患者之喪失日常生活的能力、活動力減低,日常生活完全 依賴他人、會出現性格改變及攻擊他人的行為,在攸關到失智症疾病退化的演變過程當中,既要維護生活品質又想捍衛生命尊嚴,這對於提供長期照顧的家人與家庭 來說,已然是強弩之末而顯得身心俱疲。
最後,含蓋照顧負荷的情境、照顧者的努力及其心理健康結果的「照顧經驗」,便有它進一步深究、議論的必要;連帶地,包括肯定自我、親情回饋、情緒宣洩、 保持積極態度等正向經驗以及深感負荷、緊張與壓力等負向經驗,再加上生理(干擾生理組織而產生疾病或症狀)、心理(導致情緒不平衡)、社會(資源或系統減 少而產生社交限制、經濟壓力等)、文化(社會價值觀與內在想法產生衝突)等四種照顧者壓力來源,指陳出來的是:即使是面對一種相同且持續惡化和逐漸衰退的 生病狀態,但是,每一個人和長照家庭的生命經驗和軌跡模式,都是截然不同的,至於,牽涉到不同類型失智症、罹病時間與照顧頻率、依附關係與角色關係、照顧 者的背景屬性差異以及參與照顧過程中的自我充權和生活影響,則是有它進一步交叉探究的必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