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一○五學年大專新生數預估將驟減二萬多人的客觀事實,對於此一所謂的高等教育「一○五大限」,教育部願意承擔責任並勇敢掀開壓力鍋,同時規劃把大學倒閉潮所導致的失業教授們加以重新分配,甚至於會在年底前成立專案辦公室,以同步轉介適合教師到相關的產業界,藉此協助產業升級和創造雙贏。

基本上,相迎於所謂高等教育的「一○五大限」,基本的提問乃是:該項將失業教授予以轉調產業界的意圖作為,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事?可以解決到什麼地步?及其又可能會衍生出來那些的棘手難題?以此觀之,因為諸多大學的倒閉潮,這使得協助失業教授謀職以順利轉調,當只是所有連鎖效應的部分解套而已,因此,當務之急還是要有整全多層的綜融性觀照,特別是扣緊學生與教職員的『人』、大學退場機制的『事』、分階與分段的『時』、不同區域學產的『地』以及校地活化運用之『物』,以進行目標管理的進度控管,而非是淪為即興式和擠牙膏式的枝微末節。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點明出來當「一○五大限」已經是一項不可逆的社會事實,那麼,相與關聯的結構性限制以及通盤性的配套措施,更是需要審慎以對,藉此避免不可捉摸的搖擺政策和人治思維而導致人心惶惶。

事實上,即使是落實在技術操作的工具範疇,那麼,對於失業教授轉調產業界的方案構思,還是需要進一步的操作性討論,對此,究竟是那些的科系屬性,適合於什麼樣的產業型態?究竟是直接轉調的無縫接軌,還是有待培力的最後一哩?究竟是訓用合一的有效媒合?還是各有盤算的且戰且走?連帶地,相應於失業教授與產業僱主,這兩造之間究竟是一拍即合或是單純的一廂情願?至於,從理論所發微出來的「應然」以及由下而上的「實然」,彼此之間的落差與銜接,又要如何架接在平台的機制設計上,藉以縮減各自的想像距離?準此種種乃是在於指陳出來貿然地將不同環境氛圍的人員、職種和產業混雜在一起,其所可能引發的不滿和怨懟,這自然會是一項預料之中的演變後果?更何況在僅剩不到2、3年的「一○五大限」,限縮於進度控管的時間壓力,那麼,從前置作業到轉調媒合,就不單單只是一步之差的近在咫尺!?

誠然,有七成碩、博士畢業的高級人力集中在大學,而非比例原則地分散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裡,此一高級人力過度集中於學界的迷亂現象,這又何嘗不是冰凍三尺所造就產生的共難結局,就此而言,倘若還是無法脫卸教育國家化的威權心態,那麼,任何操短線的便宜作法,當只是治絲愈分地以等待更大的風暴,就此而言,與其說是教育主事者勇於掀開壓力鍋,倒不是順此去挑戰潘朵拉盒子裡更多不敢面對的真相,特別是當高等教育崩盤瓦解的骨牌效應,已經蛻變成為某種的國安議題時,就不應該只是侷限在對於高級人力失業謀職的轉介調職一事上,而是要嚴肅看待從失業教師的退場、待業學生的退場到競爭力怯弱的國家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