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媒體報導從1955年創校至今已經推行66年之久的東海大學勞作制度,卻也面臨到與時俱變的改革倡議,乃甚至於連署要求加以廢除,這也使得相與關聯的議題思考,是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誠然,早於一甲子之前的東海大學,身處於物力惟艱的蛻變社會,自然是有其如何超前部署對於新生世代的全人教育,如此一來,勞作制度已然成為某種特定時空環境以滿足特殊性需求的具體產物,並且成為東海大學用以推動教育興國的一項重要典範,甚至於是引以為傲的一項集體記憶,就此而言,對於勞作制度的針砭議論,理當是要復歸於不同時代背景的人文涵養,藉以找出向前延展之於新典範的創造性轉化,連帶地,當勞作制度已然淪落成為招生不力的咎辭藉口,是否借力使力以通盤檢視包括勞作教育在內的其他制度擘劃及其可能的運作失靈之處,抑或從東海以擴及到其他大專校院諸多苟延殘喘的舊時代產物,那麼,一種從解構、重構到新構的變革工程,便有它嚴肅看待之必要。

事實上,扣緊「勞作-勞作制度-勞作教育」的關懷旨趣,那麼,要加以檢討的乃是勞作制度本身如何權變於社會變遷,藉此找到從時代、世代到年代的專屬教育策進作為,換言之,勞作實為是某種的非戰之罪,至於,藉由勞作以達到全人教育的涵養目的,也會因為從環境、情境到處境的全然改變,而成為眾矢的標地所在,如此一來,考察的論述真義,就不全然是侷限於從學校到學生、從高層到基層,或是從學生打掃到委外清潔的工具性範疇,而是從勞作到教育以迄於涵蓋勞動在內的該項全人素養教育,又要如何得以找出跨世代的勞作認知共識,特別是新生世代與學校抑或是自己的內在性連結,而此一從勞作制度到素養教育及其新的社會連帶基礎(new social solidarity),要如何被橋接或轉化,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思忖所在。

最後,從勞作制度以追索身為東海人所曾經擁有過共同經驗的集體記憶,至於,該項勞其筋骨的素養教育,早於在歲月洪流裡,產生更多內化和淨化的蛻變力量,如此一來,賡續於校園清潔打掃之類的勞作,藉以發揮同樣認同管理的下一個典章制度,如何找尋覓得和有效運作,這會是非常破壞之後的非常棘手難題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