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恬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不是有錢又很善良,而是有錢所以善良,如果我也有錢,那我也會這麼善良。」電影《寄生上流》裡,貧窮家庭妻子角色的台詞雖是簡短的數句話,卻可從社會學、心理學以及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等等交互綜融的理論觀點,以發酵出多元視角的解讀意涵。這部獲得奧斯卡、金球獎等多項大獎的電影,藉由富裕與貧窮、豪宅與地下室、權力與控制為其對比,以黑色幽默手法鋪陳貧富差距、社會階級,有道是人生如戲,咀嚼一齣刻劃人心的劇情,亦可淺嚐箇中的生命啟示。

社會學提及到財富、聲望及權力等在社會中的「分配」不平等,可對應於影片劇情裡,扮演上流家庭的一方,因資源既得利益的優勢,有能力阻礙資源流動,這與貧窮家庭之間,有著一道根源於兩造迥異的生存環境、認知基模和價值觀點所建構出的無形障礙、壁壘,這也使得貧窮家庭的這一方,在社會階梯位置中,因上下流動的「機會」不平等,而必須自力尋找縫隙以謀求生存。

對應於國內現況,掌握財富流動的上層階級,在其既得利益的堡壘裡炒作哄抬房價,福利國家則是基於政治正確而力有未逮,老百姓居住正義蕩然無存,若未能從「住者有其屋」的東方靈魂觀點注入「住者享其屋」的西方文明思維,「打房」仍是一項未能與時俱進的復刻政策,至於,居住正義的口號,終究只是立基於不同立場的相對價值和翻轉正義。

《寄生上流》影片中,貧窮家庭的夫妻與兒女,想方設法冷血無情以計謀驅走上流家庭的工作人員,接續全家4口進駐豪宅,各自擔任司機、管家、家教、才藝老師,從人類行為社會環境的巨視面而言,貧窮這一方無所不用其極的使用詐騙術式,雖與社會規範的典章律法難容,但是,就「社會衝突論」深入思量,個體於社會流動中的不平等而產生不符合道德框架的衝突行為,這未嘗不是因為大環境資源分配不均與制度設計失衡所致;再則,就「符號互動論」的微視面解讀,貧窮家庭的生命歷程,乃是處於個體自我的「主動我」、社會觀點的「被動我」的兩相衝撞矛盾底下,欲力爭上游所產生階級流動的催化力量,對於這份另類的創造與生命力,豈能無視於不同的角度探討?

國內勞動市場的低薪魔咒與人口結構的高齡少子女化,已是互為牽絆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高等教育的擴張或許因不同社會階層、相異的人口組成之間的互動,帶來階層上下流動的附加價值,但是,文憑主義已因大學學歷的貶值而解構,爭取大學文憑不如專業知能的一技在手,據主計處統計,2020年大學學歷畢業者的可支配所得為64.37萬元,專科學歷為66.64萬元,大學學歷收入已連續8年低於專科學歷。人口結構的高齡少子女化與高校擴張導致的學用落差,終究引發私校因招生不足紛紛退場,這股私校倒閉潮能否印證社會學從實證出發及其所帶來衝突後的相關變革,著實有待印證、觀察。

「他們身上有一樣的味道」,這句台詞是《寄生上流》劇情的主軸,也印驗馬斯洛(Maslow)需求理論中,被尊重的需求價值高於生理與安全的層次。影片裡上流家庭夫妻始終無法形容貧窮一家人身上那股長年住在地下室的霉味,每當貧窮家庭的爸爸在場時,上流爸爸便不時掩鼻或開車窗,劇情鋪陳的表現並無貶抑,但是,貧窮家庭的爸爸終究壓抑不了自我解讀的「窮酸味」,因其自卑、難堪、憤怒,而引燃殺人動機。

人人各有相異的認知基模,在個人的特質、行為與環境的動態交互作用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社會認知,至於,您、我面對外境的最佳對策,就是拎著上流的靈魂,用入流的態度生存,本著信、願、行的理念,在相信可以改變、願意改變之際,您、我已然是為社會注入了一股改變的動力。

參考影片:《寄生上流》https://gimytv.vip/detail/6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