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應於層出不窮的兒少受虐通報案件,中央大力推動各個縣市政府設置所謂的「家庭關懷訪視員」(簡稱家關員),藉此將諸如不明原因哭聲、親子口角、居家或交通意外等非保護性的兒少案件,列為後續追蹤的關懷訪視對象,期盼能夠察覺出來更多潛藏於輕度案件裡的暴力因子,從而達到事前防制的積極性作用。

基本上,該項家關員的構思規劃,實乃是在現有的社區防衛體系之外,廣邀跨域背景、社會歷練的賢達人士,藉此築起針對低度風險的兒少案件,來設置另外一道的社會安全網,此一另起爐灶的社政作為,借力使力以進行3個月內共計6次的到宅關懷訪視,同時也會視實際需要,提供育兒諮詢、正向親子溝通技巧等協助,藉由就近關懷的社區守望相助模式,以減少對於被通報者的標籤烙印,也讓這些脆弱家庭能夠獲得即時的支持,對此,透過社區防衛機制設計、運作的歷史考察,不難發現該項設置家關員的背後所可能糾結的若干迷思,這其中包括:

首先,政府早有針對身心健康議題設置有社區關懷員(簡稱社關員)或自殺關懷員(簡稱自關員),只不過,從社關員、自關員到新設的家關員,共通之處皆是定位為補充性質,藉此隙補包括社福中心、地段公衛等等現行社區防衛體系運作的不足之處,如此一來,一方面實有必要通盤檢視社區防衛體系之於業務分工、分工合作及其網絡協力的可能運作失靈;連帶地,啟動新設的家關員,還是要復歸於這些非屬於高危兒少保護但卻是偏向脆弱家庭的家事案件,究竟還隱含那些潛伏的暴力因子,並且可以委由家關員的機制設計運作,來達到超前預防的抑制效果。

事實上,任何風吹草動的家暴因子,是會因為漠視兒少受虐的歸因事由、受暴歷程,而導致出現生命對賭的人倫悲劇,就此而言,這些由政府集中篩派案中心給予評估非屬於人身風險的兒少保護案件,因為已經完備進案、接案等運作程序,而成為受到服務的人口群體(serviced population),如此一來,在這裡的考察真義直指出來的乃是:如何因應於風險屬性,而給予分類、分級、分階與分段的對應措施,這其中自當是要從專職到兼職、從專業到志業、從薪給到志工的綜融性思考,遠地不說,固然是採借家關員個人豐沛的社會資本和人生歷練,但是,3個月內6次的到宅訪視,要如何在其每個一月僅有2次的家庭訪視,具體覺察到家庭處遇改善計畫的貓膩之處,這部分自然還是要回歸到職責所在的公權力,如何善盡應作為的積極性差別對待。

連帶地,與時俱變包括育兒諮詢、親子溝通等家事服務項目,是要有應答於案主最佳利益的基本提問,此一類社工、類專業與類公權力的類KPI,還是有商榷之處,特別是志工人力運用的穩定性問題。最後,標舉希望以社區守望相助模式來提供關懷協助,這部分更是需要去正視社區守望所關涉到諸如可及、可近、方便、整合、權責、可接受性等等家庭關懷服務輸送的相關提問,如此一來,兒少案件所可能涉及到包括教育、警政、社政或民政在內的夥伴協力關係,這反而才是破解社區安全網如何得以有效防暴的關鍵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