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慧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曾經,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豢養羊群柵欄的出口處,橫放一塊木板,然後驅趕羊群跑出柵欄,只要第一隻羊跳躍過這塊木板,接著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就會一一跟著跳過,即使把木板移走,後面的羊群還是會跟著前面的羊隻,向上跳躍一下,此現象叫做「羊群效應」。

然而,這種「羊群效應」,在人群裡則是稱之為「從眾效應、從眾心理」,亦是種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核心概念是在面對群體力量時,放棄個人理性判斷,而追隨大眾的傾向,並否定自己的意見,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從眾性乃是人與獨立性相與對立的一種意志,從眾性較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心理暗示影響,容易不加思索接受別人的意見並採取行動,而所謂「從眾」就是跟隨著大多數群眾做出相同的反應,這就是台灣諺語所說的「西瓜偎大邊」,社會學家稱它為「社會傳染力」的效應。

心理學史上著名的艾許從眾實驗,便是用來論證「羊群效應」的,195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艾許(Solomon Asch, 1995)進行了一系列類似的實驗,當實驗者沒看到別人的答案時,幾乎不會出錯,因為實驗內容很簡單,但是,如果其他人都犯錯了,實驗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機率會跟著錯,進行一系列12個問題的實驗時,將近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有一次違背自己的經驗認知跟著犯錯。艾許的實驗裡,參與者彼此是陌生人,可能永遠不會再見面,因此,似乎並沒有特別的理由希望其他人喜歡自己,所以,艾許相信從眾效應會造成非常強大的推力,終而引發看似不可思議的荒謬行為,像是如瓊斯鎮的悲劇。

冀此,不難發現這類的從眾效應與行為,時常發生在您、我的身邊,我們都害怕成為「異類」,要跟其他人一樣,這才是「正常」,為了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習慣跟著大多數人的決策與想法走,這反而容易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和表達自己的機會,若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長久下來容易人云亦云、盲目跟隨,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裡,太多似是而非的事件、道理,一昧地跟風,時常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迷思與亂象,例如疫情下的搶購衛生紙之亂。

總之,從自我覺察、覺察他人到環境覺察,實乃是值得深究的關懷意旨,面對世事快速變遷的當代社會,需要有明辨是非的批判性思考,才不致於迷失自我,尤其對於未來要成為社工服務人群的我們,更是要有「現場觀察─社工覺察─結構性考察」的相關涵養,若是時常陷入團體迷思與從眾行為,我們又怎麼能「異軍突起」清晰地看到服務對象真正的需求與需要?

透過不斷的提醒與警覺,加上不間斷的學習與隨著之而來的調整步調,以使自己不單單只是「夠格」,更是要能「適任」,這是一條永無止盡的路途,期許能夠在學習的這條路上,堅持前行,一起渡過風雨並且窺見到陽光、彩虹。

參考資料來源
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1561/page2
維基百科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BE%9E%E7%9C%BE%E8%A1%8C%E7%82%BA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psychology/lxlnavz.html
https://kknews.cc/zh-tw/psychology/lzx85zb.html
經典

【經典札記】羊群效應與從眾心態


壹讀
https://read01.com/zh-tw/OAKM4Nz.html#.Ymo6RtpBy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