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子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今年(2022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84%,再度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扣除蔬果、能源後的核心CPI年增率為2.42%,罕見出現超越2%水準,業已創下13年以來新高。物價壓力持續走升的原因,來自於受到美國升息、俄烏戰爭、大陸封城衝擊及油料費隨國際油價走高,加上水果、蔬菜、外食費、肉類、機票及房租全面上漲所致。

據此,關於通貨膨脹與痛苦指數而來的相關提問,包括:

一、台灣90%能源仰賴進口,當原油每桶價格來到100元,進口價格可能達100~120元,並帶動天然氣、燃煤進口價格變動,雖然,電價目前暫時不漲,油價也有政府補貼,但是,台電、中油虧損成本,最後,還是要由全民負擔,也就是說,台灣還是難逃不了物價上漲困境。

二、物價上漲導致通膨升溫,當通膨發生時,各國央行會透過升息抑制,專家直言,「升息的另一面就是犧牲掉經濟」,這是因為台灣大部分民眾都負有房貸壓力,升息後民眾還款的壓力提高,將排擠資金運用,再加上物價高漲,民眾購買能力就會越來越小;當終端的消費需求減緩,連帶會導致企業獲利下修,如此環環相扣形成所謂的「惡行循環」。

三、經濟學者大多認為,最能夠用來衡量通膨的一般物價乃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對央行而言,更具政策涵義的是不含括蔬果及能源價格等短期波動較大項目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央行同時指出,通膨會傷害貨幣購買力,這對於固定收入或弱勢族群等衝擊較深,因此,央行須關心通膨、致力於維持物價穩定,以維護民眾的購買力,並降低民眾對於相對價格與未來物價水準的不確定性,以做出適當的經濟決策,這樣也有助於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提升經濟效率,藉以促進可持續成長。

四、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代表所有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有落差的,以去年(2021年)10月數據為例,CPI年增率為2.58%、核心CPI年增率為1.43%,但是,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為3.07%,比CPI年增率還高。若按購買頻率觀察,因油料費、水果及蔬菜價格漲幅高,「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漲幅高達5.52%,超過CPI年增率2倍,如此一來,一般民眾尤其是低所得階層,對這些生活中常購買的商品,物價上漲的感受更深,這都是在意且有感的客觀事實。

五、經濟部雖呼籲凍漲,多設民生商品抗漲區域並明顯標示資訊,但是,一般民眾從消費市場卻發覺業者自有對策(商品內容物變少了,等同另類的漲價),難怪立法委員要對經濟部長發聲說:不是妳找業者喝咖啡,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六、通膨風暴席捲全球,蔡政府似以為台灣能一枝獨秀,主計總處年初堅持今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低2%,但是,日前最新統計出來,我國三月的CPI為3.27%,遠遠高於政府預估,不僅如此,主計總處也下修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已由4.42%降為4.02%,根據最近數值,今年「通貨膨脹率+失業率」,民眾全年「痛苦指數」將會破6%,事實上,二月即已飆至6.92%,不要小看這個數字,「物價上漲」和「失業率」都是影響人民生計的切身因素,這是因為一碗魯肉飯或一個便當的漲價,都會讓許多基層民眾生活感到拮据,和歷年相比,飆破6%的痛苦指數,更是最近十年的新高,從2017年開始,台灣痛苦指數分別為4.38%、5.06%、4.29%、3.62%、5.94%,至去年已創下九年新高;今年通膨和失業雙箭齊發,人民當只會更為苦上加苦。

七、俄烏戰爭直接造成能源、糧食和肥料價格大漲,西方的金融制裁及禁運,也導致半導體材料所需之稀有金屬缺貨,影響全球生產,此外,近期的中國大陸為控制疫情,在上海、廣東等重鎮進行大規模的管控及封城,造成不少企業被迫停產;對台灣而言,則是增添供應鏈中斷的危機,此一衝擊,嚴重程度恐不亞於俄烏戰爭的溢出效果,絕不可掉以輕心。

八、今年是選舉年,蔡政府無論如何要把經濟數字做得漂亮,才能讓人民繼續票投民進黨,問題是,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策略,真能煮掉老百姓對日常生活的痛苦感受嗎?且不說政府是故意在數字上造假,光就消費者物價指數而論,許多國家都將「房價」的漲跌納入指數,但是,我國主計總處的算法卻刻意略去「房價」,不免使物價漲跌數值失真。以去年的情況看,有十五個縣市的平均房價漲幅在三成以上;如將房價計入,台灣去年通膨怎麼可能低於2%?

九、政府不斷誇口經濟情勢大好,稅收如何超徵,這只是為了方便利己,頻頻揮霍補貼及政策買票,少了為國為民謀福利的政府,同時又少了公民素養的人民,自然無法達成共體時艱、共創美好未來的國家。

總而言之,這十年來最大「痛苦指數」的出現,讓人憂傷的,其實不只是因為通膨高漲,而是當年那個「謙卑」自許的政府變成了橫行霸道的政權,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體制,倒退回一黨獨攬的局面;原本鼓勵制衡的設計,變成了沆瀣一氣的樂園;原本分層負責的政府,變成責任下推的作風,原本希望追求維護公平正義,如今只剩滿口大話和無盡大內宣。

冀此,看到台灣民主政治的大倒退,政策原地踏步,看到為官者的應作為而不作為,頻頻施以不當政策大撒幣,還自以為是的行徑,何時翻轉向上?如若不能,才是人民最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