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作為人群服務工作三把刀之一的社區工作,總是會有糾結於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再造而來的諸多社區工作意涵,頗值得加以進一步的深究、反思。

誠然,早於1965年的「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已有社區發展一詞的出現,相繼而來之1968年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1994年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1999年的九二一永續家園社區再造方案、2002-2007年的新故鄉社區營造方案、2005年的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抑或是2016年續推的社區營造第三期等等策進作為,也讓包括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再造等不同的計畫方案,潛藏著社區工作的諸多操作概念,不過,即便如此,無論是社會工作的莘莘學子或是跨域合作的工作夥伴,多少還是存在著若干有待廓清的社區認知基模。

持平而言,社區發展的範疇概念早於、先於且大於社區工作的具體施作,傳統上,對於社區發展的認知解讀,也比較是範定於外在的物理環境,這也讓長久以來的社區營造欠缺了創造性轉化的蛻變契機,側重的還是在社區意象及其配搭的社區布建,君不見:鋪天蓋地的當代全臺社區營造,係以「人口—文化—地理—產業—景觀」的社區形貌為其基底,復加諸如文創、觀光、自然、歷史、農村、漁村、原鄉等地方特色,從而推動所謂體驗、互動、裝置、地景或節慶的社區導遊,如此一來,經年累月下來的社區營造發展景象,便可能會淪落為社區營造觀光化、社區營造文創化、社區營造商品化、社區營造淺碟化、社區營造外接化、社區營造權控化、社區營造角力化、社區營造同質化等迷亂或脫序情形,畢竟,社區營造不是一次到位的『生出來』,而是有其回歸於社區營造深度化、社區營造深耕化、社區營造文史化、社區營造傳承化以及社區營造生機化等等日積月累的『長出來』。

冀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實乃有必要擴大對於社區營造的觀照視野,特別是直指對於包括人口老化、年齡斷層、社區經濟、社區底蘊、社區政治及其生態環境的通盤性檢視;連帶地,包括社區發展、社區營造與社區工作的關注聚焦,更不能迴避人和社區之互為主體性的社區資本、社區進化、社區認同、社區連帶、社區合作、社區共有、社區週期、社區生命、社區歷程、社區教育、社區異化、社區管制、社區無痕或是社區消失等關懷意旨,藉以反思從永續到終結所關乎到『社區最適』的基本提問;連帶地,當代的社區工作演進型態,也從「地理社區」的社區發展工作,進展到「責任社區」的委外方案計畫以迄於「關懷社區」的共有合作社區,如此一來,人群服務的社區工作教學或實作,宜是也要有從解構、重構的新構的必要性。

最後,從社區工作之教學、實習與見習的制度性變革,以窺見到新社工、新涵養與新膽識的社工社群新典範,此一百廢待舉的社工改造工程,更是直指產、官、學與研對於『信—願—行』的終極關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