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所帶來的不穩定性,教育部要求各大專校院提早規畫今年(2021年)的年底和明年(2022年)年初的研究所招生應變備案,對此,臺灣科技大學的資訊管理、設計、建築等研究所甄試首度取消口試,只採計書面審查,至於,臺灣大學的電子所則是直接比照歐美國家做法,宣布招生取消筆試,這也讓擺盪於筆試、口試與書審之間的利害糾結關係(stakeholders),形成一幅足堪玩味的『高教市場潘朵拉』。

誠然,乍看之下,該項的權變措施,實乃是用以回應當前新冠肺炎變種病毒作祟而來的一項不得不作為,但是,長久以來,關乎到入學考試的公平性,依舊是擺盪在靠關係的『薦舉流動』以及比實力的『競賽流動』之間,而有待更多的變革作為,如此一來,無論是逕自取消口試抑或乾脆跟世界潮流接軌的全面免於筆試,就其諸多技術性操作的工具範疇,更是有其必要進一步地回歸到「個別考生—研究所招生制度—高教與文憑大環境」的論述架構,藉此找出一套適宜於華人社會及其認知結構的選才拔擢方式,這是因為:

基本上,無論是臨場應變的「口試」、文采功力的「筆試」、資料彙整的「書審」,相與關聯的針砭所在,自當還是要回歸於高教人才之於全人發展的關懷意旨,如此一來,不同系所的各自屬性特徵,理應要有其比例原則的加權衡量,但是,這也絕非淪為一分為二的彼此對峙或相互牴觸,就此而言,無論是筆試或口試的取消抑或是乾脆聚焦於書面的資料審查,此一的權變措施,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難題?讓棘手難題可以獲致何等的解決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那些預期或非預期的演變結果?倘若只是擔心疫情因素所帶來的人身感染,那麼,後疫情時代的群聚問題,自然是可以稍獲緩解,而即使是訴諸於不必親臨現場的親訪口試,但是,遠距性質的線上面試,亦當有其回應於系所屬性的不能有所退讓;連帶而來的筆試,更是有其訴諸於邏輯思維、內外貫通及其獨立思辨能力的相關素養要求,但是,這部分所持以對於會考試但不一定會做學問的質疑,這何嘗不是突顯入學考試的鑑別度,是有商榷、議論之處。

准此,如何讓升學招生的制度運作,有其糾結於從客觀到主觀、從筆試到口試、從書審到多元管道,以迄於從唯一到其中之一的多方選才典範思考,那麼,無論是需求端的考生、供給端的系所、媒合輸送的高教環境抑或是人力資本運用端的關鍵蛻變里程碑指標(Key Milestone Index,簡稱為KMI),在在直指出來這裡面的貓膩所在,又何嘗不是包括方便應考、順利招生、績效辦學的『高教市場潘朵拉』,如此一來,與其是耽心升學考試的公平性,倒不如嚴肅看待「入學不一定從嚴,但畢業卻是相對放寬的人力資本投資失利」的真實窘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