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項來自於學者的研究指出:分析全國2008年到2019年之間的財稅資料,發現到聘有看護工的長照家庭,家內已婚女性的勞參率比已婚的男性低一成五,如此一來,限縮於高齡化的趨勢氛圍,推論對於照顧父母一事的孝親負擔,將會是拉低女性勞動參與率的主要歸因。

誠然,該項初步的研究發現,雖然還是有進一步的深究之處,但是,長照家庭的制度設計及其相關的運作缺失,卻也是一項隱含集體意義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遠地不說,上述「長照」之於「勞參率」的可能掛鉤,是要有整全與多層的不同考察論述,單就政策思維的規範層次來看,已婚女性因為要照顧家中的長者,致使女性勞動參與率有所降低、減少,究竟是該屬於性別平等議題、職涯發展議題、家庭運作議題、長期照顧議題、勞動參與議題、老人福利議題或是國家的整體發展議題,這似乎也直指出來一種跨域整合的綜融觀點與照顧管理機制,實乃必要且迫切,否則,任何單一、枝微、殘補、消極的應對措施,當只是讓這些的議題進一步加乘、惡化並且演變成為公共事務的問題或難題。

事實上,扣緊上述的研究發現,還是有其貓膩之處而有待廓清,畢竟,研究的標地乃是聚焦在家中聘有移工的已婚兩性,並且就其各自的勞動參與情形,以進行分析討論,如此一來,這當中所糾結的性別因素,還是要有男女類別的對象化範疇之分,也就是說,在其已婚的兩性別角色扮演裡,女性之於侍奉公婆或孝順父母的媳婦或女兒,不同角色的擔綱演出,也就不單單只有短期留停或是離職中斷的薪資收入議題,而是該項的經濟安全保障課題,更是會進一步展延至生理、心理、社會、認知、文化等環環相扣與層層堆疊的滾動影響,換言之,嫁接於勞參率的經濟安全需求,宜要有不同需求層次的更多關照,否則,「長照」之於「勞參率」的關聯意旨,只會更為加深來自於結構性限制的女性多重性壓迫。

總之,就臺灣的經驗現象顯示,2020年女性勞參率在25歲到29歲為其高峰,達到90.47%,此後的女性因為婚育年齡使其勞參率降到八成多,40歲到44四歲之際,再降至76%,而55歲到59歲的女性勞參率更是只剩下44%,藉由此一不同年齡層所得出的女性勞動參與情形,固然從中可以窺見到「長照工作」所可能扮演的阻礙因素,但是,從長照社會到長照分工、長照責任、長照素養及其長照布建任何一個的失落環節,其所涉及到婚姻關係、就業勞動、家庭動力、文化主義等不同內涵屬性的「女性」,經常被視為主要、優先以及替代的長照人力,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癥結所在。

冀此,在這裡需要被顛覆或翻轉的,就不僅止於制度措施的變革作為,而是如何就由長照假的規劃推廣,以深究家庭支持、人力效益、勞動成本、社會代價等結構性環境,更遑論於現行的居家服務運作,更是有其如何面對『不知用、不會用、不想用、不敢用、不能用、不夠用、不好用」的諸多限制,以至於,讓女性必須去承受最後一哩的照顧壓力。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