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君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近日有則挺有意思的新聞出現在眼前,新聞說:最近日本年輕人彼此間的流行用語「父母扭蛋(親ガチャ)」,在網路上博得廣大的迴響,只要出生時扭到「金蛋」,代表這一生不需努力也能衣食無缺,但是,不小心扭到「雞蛋」又不夠努力的話,一輩子恐怕都得過上辛苦日子,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全憑運氣;在南韓也掀起類似現象,社會中「啃老族」暴增,年輕人越來越不事生產,中國大陸也流行起「躺平運動」,90後不買房、不結婚、不創業、只為自己而活。諸此現象也讓不少網友感嘆「全亞洲都躺平了」。

這個「父母扭蛋」的論述指陳出來的是我們現在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取決於我們的運氣好與不好,投胎生在怎樣經濟條件的家庭,也就是說,父母的財力將決定我們的人生,究竟會是一條陽光的康莊大道,還是充滿荊棘的羊腸小徑。認同此說法的人很自然地在其生活不順遂時,將失敗歸因於投錯胎、扭錯蛋。

承上之言,要解釋這樣的現象,西方社會在探究社會運動時廣泛用到的「相對剝奪感」便是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此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S.A.斯托弗(S.A.Stouffer)提出,其後經R.K.默頓(R.K.Merton)的發展,成為了一種關於群體行為的理論。默頓認為,當個人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參照羣體中的人相比較,然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就會產生受剝奪的感覺,往往這種感覺也會油生出消極的情緒,並以憤怒、怨恨或不滿來加以表達。

值得關注的是,古代有「寒門出貴子,白屋出公卿」的俗語,說的是貧寒人家能出傑出人才,元代王實甫在《破窯記》寫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不道寒門生將相。」,具體描繪出從隋朝以降的科舉制度,不論門第出身而是以考試來產生「士大夫」的階層,此乃成為寒門子弟通往求官或求名利的終南捷徑。不過,這樣的說法在現今社會已被多次指出不是那回事,這其中北大才女劉媛媛,曾經在電視上以《寒門再難出貴子》為題演講,道出很多普通農村家庭子弟學習上的困難,想考上一流大學,已無法像過去科舉時代一樣,讓尋常人家有機會打破傳統重視血緣,甚或是回歸於貴族階級壟斷多數資源的世襲制度。

為何有此說法?因為富有人家的孩子,生長在富貴的環境,在耳濡目染之下,即使沒有特地的去教育他,他也不需要有多大的學習本事或聰明才智,環境的陶冶也能學個八分像,相形之下的窮人家的孩子呢?從小生活在能省則省的環境裡,眼界與格局自然不同,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對世界的看法和視野。《老學庵筆記》說:「三世為宦,方解穿衣吃飯」,簡言之當了三代的官,才懂得穿衣服和飲食的品味,這不是用錢可以換來的。

雖然不能說這樣的定律是牢不可破且沒有例外,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品味確實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才能夠形成,不可否認的是,此一相對固化的階層觀念,還是存在於當今社會,貧富差距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自古以來並沒有少過,過去訊息的傳遞不便利,我們不容易知道別人過怎樣的生活,多數人可以安分守己的待在自己的階級裡過一生。如今人們透過網際網路的便捷,很容易就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輕易的比較別人所擁有的生活條件,雖然,自己的處境不見得有多糟糕,但不免有自己好像被搶走了什麼基運般的階級壓迫感。

誰是受害者,誰又是加害者呢?也許,這世間本來就沒有真正的公平與正義,多數的時候,是需要一些機運和天時、地利與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