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迎來敬老日(9月20日)的前夕,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最新的統計數據,據以指出日本全國10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業已達到史上最多的86,510人,相較於去年(2020年)一舉增加有6,060人,這也是連續51年以來的增加趨向,其中近9成是女性,而男性破百歲人數也是首次突破1萬人以上,事實上,今年的7月日本也公布國人的平均壽命,這其中的女性為87.74歲,男性為81.64歲,兩性均創下了歷史的新高,而成為超高齡社會(hyper-aged society)之於平均餘命和健康壽命的保健典範。

誠然,『天增歲月人增壽』實乃是一項文明的進化象徵,但是,能否嫁接於『春滿乾坤福滿門』的人性期待,這部分的貫通與落差,宜是要有從主觀到客觀、從助力到阻力以迄於應然到實然之於「明天」與「無常」的相互角力,如此一來,對於上述百歲人瑞遽增的考察針砭,更是有其擺盪於「平均餘命」與「健康壽命」的彼此拉扯,這是因為:從可以再活多久的「平均餘命」,到還有多長的時間能夠自行處理所需的「健康壽命」,點明出來65歲過後的年歲增長,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年歲虛增,而是直指生理、心理、社會、經濟、文化、認知等不同的發展面向及其發展任務的延伸性思考,連帶而來的是,諸如老人、長者或高齡等稱謂,更應該是某種的複合性概念,背後所糾結的屬性內涵,宜是要有從男女性別到年紀大小、生理狀況、婚姻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人文區域等分殊考量,遠地不說,扣緊65歲過後的年齡組區隔,無論是「少老」(65-74歲)、「中老」(75-84歲)、「老老」(85-94歲)抑或是「超老」(95歲以上),理當有訴諸於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及其照顧守護的分殊探究。

事實上,「老人」一詞,多少會伴隨著時間洪流之於生理、經濟、社會、認知等弱勢處境、情境與環境,就此而言,步入法定退休年齡之屆的高齡長者,已然是有從醞釀、發微、爆發到如何善後之「風吹」(不同老化)、「草動」(多重弱勢)、「家破」(罹病經扶)與「人亡」(長照終老)的生命演進歷程,如此一來,在這裡的關注點就不全然聚焦在個別高壽的人性欽羨,而是糾結於「老人—長照制度—照顧社會」的命題意旨,究竟有無具體回應於鋪天蓋地而來的需求滿足和風險規避。誠然,臺灣一地正以加快的老化速度,追趕超高齡社會的文明象徵,但是,包裹於「照顧社會」而來的照顧責任、照顧分工與照顧素養,卻還是停留在個人親屬、道德指稱以及文化主義的傳統認知框架裡,此一養兒防老的心理捷徑和認知結構,是要有心靈結構的創造性轉化,以此觀之,不同世代的「老化教育」、即將步入高齡族群的「年老教育」、已然成為高齡一族的「老年教育」以及不同年齡層彼此互動的「共融教育」等觀念充權,突顯出來臺灣社會的迎老工程,不能漠視認知基模的隱性改造或是一場寂靜的社會運動。

總之,關於日本百歲人瑞總數破8.6萬人一事的他山借鏡反思,直指出來如何從「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的健康老化以映照於「老得快、病得重、死得慢」的不健康老化,如此一來,老人一詞背後的老身、老本、老窩、老伴、老友、老趣抑或是老去,就不再只是一字之差,而是一線之隔的背後,您、我有多少對於守護身心靈的超前布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