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頒布「兒童權利公約行政法」(CRC),蔡英文總統簽署「兒童權利公約」加入書,衛福部因應CRC提出去機構化政策,讓需要安置的兒少盡可能回歸家庭,但台灣寄養家庭高齡化,社區沒有地方可以去,機構也不斷退場,需要被安置的兒少必須要回歸的原生家庭;衛福部今年4月提將「替代性照顧政策草案」,遭安置盟批評,政策悖離現實,兒少安置不該是「擇一發展」,應發展多元的安置需求,否則後續將會造成安置的大缺口。

安置盟理事長吳小萍表示,政府提出的替代性照顧系統是以「家庭環境」為主的親屬照顧,但需要安置的孩子家庭,大多就失去其功能,過去國內積極推動的寄養家庭,已經面臨到高齡化的問題,國內現在因應CRC,政府不斷喊出要去機構化,等於是讓需要安置的孩子又斷了一條可以被安置的道路。

吳小萍表示,目前全國兒少安置機構約滿足每年60%的替代性照顧服務需求,如果安置床位數一旦大幅下降,安置兒少將何去何從?目前寄養家庭的數量,2010年與2020年比較減少218戶,寄養家庭的減少以及機構的減少,將影響需要安置的兒少權益。

吳小萍表示,衛福部說要去機構化,但是衛福部目前自行辦理的三家公立兒童之家,收容人數都多達200人,等於是台灣現在最大型的住宿機構,既然政府要求去機構化,應先從公立機構做起。

吳小萍提出澳洲案例,他們的作為是以家庭為基礎照顧,但並沒有要去機構化,還是保有類家庭的住宿照顧,而台灣的兒少安置機構已經有7成6都已經往類家庭的方式照顧。但現在看見的是政府就是希望去機構化,而替代性照顧的期程也沒有明確地說明,青黃不接的狀況下就是會影響到兒少權益。

吳小萍表示,從德國、荷蘭、美國、日本的轉型的案例,時程都在10年以上,家外安置人數調降大型住宿照顧的幅度則在4%到20%之間不等。反觀台灣在2004到2020年間,共有28個兒少安置機構歇業。

根據安置盟今年的調查,25個會員機構回覆得知44%會員機構正在考慮或查已在申請調降核定床位數,各機構降幅平均為30% 。在社家署提出的替代性照顧政策草案中,未有明確的轉型機制、配套措施以及相關進程。

吳小萍說,政府不應在還沒有相關配套時,就直接減少機構安置床位數,否則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政策錯誤。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表示,其實國際上討論去機構化,機構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照顧品質,國際上要去除的是「軍事化、去除忽略兒少身心發展的機構」,機構只要做得有照顧品質,就算是機構又如何?

社家署副署長李臨鳳表示,近期提出的替代性照顧政策草案,還未完成,尚需要再進行最後一個會議,會議討論後,還需要行政院核定,也會持續與各界溝通討論。(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