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疫情三級警戒重創國內的民生經濟,致使不少弱勢家庭的民眾與學童,連基本的三餐溫飽都出了問題,對此,為了協助民眾度過難關,在野黨將連線全國22個縣市,推出所謂的「待用餐」(愛心餐),藉由以一餐之力,協助生計已難以維繫的民眾,得以度過難關。

基本上,該項的策進作為,非屬於一項創見的新猷方案,只是,值此疫情尚未被有效控制之際,如何從窺見曙光以進行停損設置的相關備案布建,這使得該項隸屬於社會救助範疇概念的救急措施,便有進一步深究之處,畢竟,從如常的經濟紓困到非尋常的疫災溫飽,早已有一套包括國家機器、民間單位或是公私協力的濟助機制運作,只是,過往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的演進歷程,已經在這一次的百年瘟疫一事上,有所顛破甚或是出現了風險需求化的詭異情形,畢竟,攸關到確診致死的事故風險而來的生活需求難以滿足,這已然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線分際,如此一來,從單一縣市或各自奮力的濟助作為,是有必要就其點、線、面的相環相扣,以進行整體的布建;連帶地,即使是在透過在野力量,以思索一種可欲、可行的餐食紓困方案,但是,正本溯源之道,還是要從地方縣市政府以及基層單位出發,藉此通盤檢討究竟還有那些制度運作的臻善之處?

事實上,該項全臺、全面以及全民總動員的待用餐構念,無論是就其供給、需求、盤點、媒合、輸送、管理、人力、金流、物資、資訊等等關涉到『待用餐運作圖像』的面向、範疇與施作,主要的運行原則還是要回歸於一種由下而上且植根於地方社區的社會救助體現,如此一來,從社區到地方、區塊、地域或是全臺的整體性串聯,考察的重點也就不僅止於另類揭竿起義的自立自救,而是如何因應於從「人口—文化—地理—產業—景觀」的物理環境,並橋接於「人—事—時—地—物」的人文生態,藉此思索供需媒合及其有效輸送而來的績效管理,就此而言,借力使力於目前的基層力量,像是村里協會、單位據點、各行各業以及社區資本的層層堆疊,來讓單純供餐的生理需求滿足,延展出來不同層次需求的多元目標管理。誠然,第四波的三級疫情警戒,能否順利解封,至少,如果還有第五波甚至於是漫漫長夜的抗疫防制工程,那麼,需要被解構與新構的,又豈止於社會救助工作的災害救助事宜?

冀此,對於在野黨該項的發想作為,也不在於朝野政黨彼此之間的誰與爭鋒,而是藉由疫情、疫災的階段性轉換,以思索創造性轉化的變革工程,是有其從戰略到戰術的並進創新思考,遠地不說,單就社會救助之於全臺布局的待用餐一事,相關命題意旨的發想,包括有從少數小眾的貧民到多數大眾的疫民、從一時之間的災變到中長期間的災困、從特定的災區到全臺的地區、從因地制宜的濟助措施到一體適用的紓困對策、從資格確認的災民到警戒列管的全民以及從福利身分的受災戶到困頓事實的弱勢族群等等概念內涵的重要翻轉,更遑論於無以為繼的生活困頓,除卻單純的飽餐一頓外,還有那些延伸或衍生性需求,有待於配搭現金給付、實物輸送和方案項目,藉此達到更為積極性的脫困效益;連帶地,待用餐之類的救濟物資,更是要有從個人、家庭到社區以迄於擴及到區塊、地域抑或是資源不均的整體規劃,這也是當代臺灣社會階層深化的運作困境所在。

最後,即使是該項待用餐有其具足的因緣以成就更多的殊勝,但是,框架於工具層次的技術性操作,那麼,如何結合基層力量以讓該項待用餐之類的福利服務輸送,達到存在有這項服務的「可及性」、知曉使用該項服務的「可近性」、個別力量發想的「權責性」、單位協力合作的「整合性」以及疫民災戶實際受惠的「可接受性」,以此觀之,三餐之類的生理需求,絕非是化剎那為永恆的一時激情,而是要如何得以有可長可久的布建規畫和行動計畫,就此而言,作為最終父母的國家機器,不能因為政黨立場或權謀糾葛,漠視待用餐背後須以蒼生為念的服務初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