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北部疫情警戒已經提升至第三級,教育部表示各級學校維持照常的上班、上課,補習班、安親班也正常開放,但是,狹小空間的補習班群聚議題,也陷入了停課與否的兩難抉擇,雖然,遠距教學是其中的一種可能選項,但是,該項隱含硬體設備和軟體素養的數位時代,是否相對成熟和完善建置,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

事實上,多所大專校院或許是有確診個案的學生,抑或是未來可能要面對的全面停班停課,早已超前部署於啟動所謂遠距教學的機制設計,只是,從一年以前到當前的加快腳步,不變的還是將遠距教學視為是一種的替代手段,藉此履行學期當中的相關要求,如此一來,當疫情的人身風險稍獲舒緩,實體性質的課堂教學又再度成為主流的學習型態,而這也讓如今所重新被迫啟動的遠距教學,吹皺一池的又豈止於已經淡忘、陌生的機械操作,而是措手不及的應變能力和恐慌情結,要如何找出適切、衡平的教導學習模式?

冀此,在這裡的相關發想包括:需要先行廓清的乃是遠距教學的操作性定義,究竟要被突顯的是超越時空的異地樣態,抑或是侷限於遠距一詞而來的硬體環境和設施設備;連帶地,配搭於教學的中心意旨,那麼,遠距教學的關懷議題,何以被限縮於電腦操作的狹隘面向,以至於忽略了其它的可能選項?更遑論於這當中所糾結對於一線教師專業自我及其教學自主的應有尊重。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已然不僅止於聚焦在工具範疇的各種技術管理,而是在尋常的教導學習場域裡,有無導入互為主體的成長元素,更非只是侷限於課堂中、教材裡及其『講光抄』和『背多分』的學習認知基模,如此一來,因應於第三級疫情警戒所提早啟動不到校的學習型態,要被議論或顛覆乃是一種主動、自主與機會的學習認知模式,何以沒有被內化並且轉化成為您、我各自獨特的學習心靈結構;連帶地,不斷被質疑或加乘的遊戲規則及其儀式主義和應付對策,被完備的乃是曲終人散的各自角色扮演,而非是彼此增長的學習內涵?

最後,遠距教學的考察真義自當是有必要復歸於從數位時代、數位年代、數位世代而來的數位素養、數位公民與數位德行的相關思考,如此一來,疫情警戒的升級,當只是某種的催化因子,至於,是否要勇於掀開所謂『數位亂象潘朵拉』,那麼,至少,不到校或停課的學習型態,是要有解構、重構與新構的創造性轉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