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君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報載臺鐵太魯閣號列車出軌造成50死、202人的重大傷亡,事故現場疑點重重,其中一項為該「山側邊坡進行防護設施工程」應於今年1月20日完工,卻被發現工程告示牌上的完工日期,被直接用白漆改為4月20日,某前立委拿出資料有憑有據的說:臺鐵規畫推動邊坡全自動監測系統,以智慧監視辨別危害主動示警,邊坡智慧化監控預算2.75億、分6年計畫支應,2020年底完成系統建置。退一步想,見微知著,睹始知終,如果此一工程如期於1月20日完工的話,是否就可以避免這個慘絕人寰的悲劇?

不可諱言,許多專家學者開始討論近年公共工程多所延宕的結構性問題,對此,營造界人士說,公共工程延宕的原因之一為大學教育的普及,畢業生不願進工地,造成缺工斷層,再加上公共工程採最低者得標,預算有限,無法像民間建案可以祭出優渥條件搶工,致使工期勢必延宕,這也導致公共工程最後預算追加多,還不保證品質。承上之言,有關工程延宕的問題由來已久,比較有名的兩座選舉浮橋,一座連接金門本島和烈嶼鄉(小金門)的金門大橋,雖說是預定今年底完工,但是,屆時能否讓烈嶼鄉民眾不必再搭船,直接從橋上開車或步行回家,這還是個未定之數,因為此橋自2012年5月動工以來,歷經三家廠商,到去年12月底實際工程進度才達84.74%;至於,另一座的淡江大橋,則是自2014年開工至今,已經辦了過4場的動土、奠基典禮,預計2024年底前完工通車,這兩座橋都被譏稱是選前浮起、選後沉沒的「選舉浮橋」,每逢選舉,政見支票滿天飛時浮出,選完沉下水面。

近年來,做風險管理分析時都會提及瑞士奶酪理論(Swiss Cheese Model),又稱作起司理論,此理論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詹姆斯·瑞森(James Reason)於1990年提出的關於意外發生的風險分析與控管的模型,對此,在維基百科的定義是:瑞士起司在製造與發酵過程當中,很自然的會產生小孔洞,如果把許多片起司重疊在一起,正常情況下,每片起司的空洞位置不同,光線透不過,只有在很極端的情況下,空洞剛好連成一直線,才會讓光線透過去,所以,會導致嚴重事故發生的從來都不是因為某個單獨的原因,而是多個問題同時出現。

冀此,這個理論告訴我們的是每一片起司都有破口,任何管理階層在處理問題時,切忌過度自信,認為自己看到全貌,忽略每個事件間細微的脈絡關係,便宜行事的處事風格,過度簡化的看待事情,將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偏誤及看不見的致命盲點,誠然,在上位者常在事故發生後,各自表述「遺憾自責」,認為只是「運氣不好」遇到了百年難得一遇的不幸事件,殊不知面對「未知」,應該更加謙卑。沒錯,人非聖賢,難道奶酪理論是要我們練成『細節控』嗎?注重細節就能避免危機嗎?當我們在學習經驗時,若只停留在學習看得到的形,而未能將這些知識內化成認知層面,也是徒然。

值得注意的是,學習應該廣納百川,以素有「基建狂魔」之稱的對岸大陸,基礎建設係以效率及難度著稱,隨著各種世界性的工程完工,且各種建設不斷刷新紀錄,他們能為防疫98小時連夜奮戰興建1008套集裝箱房屋的河北版「火神山」、9個小時建一座火車站、2.5小時拆除一座大橋,半年造出5.8公里地下隧道,協助第三世界各國建碼頭、機場、火車站、跨海大橋,這早已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