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三月屆底,相迎於四月二日的臺灣社工日,慣例中央或地方縣市政府都會有不同慶典的通過性儀式,藉此感念這群一線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相形之下,來自於衛生福利部的資料統計卻是顯示,全臺雖然已聘僱有一萬九千多名社工,但是,整體的進用率僅為89%,以此觀之,關乎到擇才、育才、留才與晉才一事上,是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誠然,自從社會安全網設立之後,2018年起擴大進用的社工人力,三年之內便增聘了二千之多,至於,在其所增聘的諸多社工當中,又分為一般性社工、保護性社工、心衛社工、司法社工以及醫療社工等五大類型,這其中係以司法以及醫療的進用率皆為百分之百,一般性社工87%、心衛社工82%,最後才是保護性社工的80%,對此,倘若因應於社安網2.0的推動,而有必要續增社工人員,那麼,相關的鼓勵機制設計,宜是有其從戰略到戰術的通盤檢視之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從整體一般到個別類型的進用率,皆是出現有一定落差的真實現況,直指出來的是癥結點不全然在於從一般性社工、保護性社工、心衛社工、司法社工到醫療社工的類型範疇,而是在其專業養成過程當中,究竟是教育端、實習端、考照端、應聘端及其實務工作端的那一個環節,出現了設計不良和運作失靈現象?連帶地,被誇大的社安網及其被墊高的社工專業自我,又要如何面對給薪、加錢之後,所可能產生的逆選擇抑或是趨幣效應,畢竟,徒然只是消極資格的聘僱補人,要如何嚴肅看待人群服務工作所必須要有的社會性涵養,這其中包括有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專業培力、情緒支持、學習地圖、職涯規劃、退休給付及其第三人生的整體性素養。

准此,關涉到當前社工量質闕漏的客觀事實,一味地覬覦人性結構的經濟誘因,致使忽略了所需要被奠基的內在底蘊或心性結構,如此一來,當只會讓社會工作淪為某種工具範疇的技術性操作,進而漠視了人群服務工作裡當是要回歸到以人為本之主體性意義的基本意旨;連帶地,覬覦加薪之類的保健因素,盡是出現從留人到人流的迷亂現象,這也直指出來如何就其專業內涵、勞動條件、組織次文化以及結構性限制等環境因子,以思索一套得以安於本業的保障制度,就此而言,從保健到激勵、從獎賞到輔導以迄於從夠格到不適任等人力資源的運用課題,更是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冀此,針對社安網2.0的社工人員擴編一事,倘若政府單位依舊是侷限於薪資、安全、清晰的作業流程等三大方向,並且期待能夠與學校結合,來讓每年有二千人社工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得以順接軌以進入社工領域,這樣的重點工作和思維模式,是有待商榷、議論的,誠然,不同的類型範疇,固然有它程度不一的人身安全,但是,不同危險事件及其相關風險係數而來的臨場應變能力,這才是訴諸於夠格、適任與稱職之社工專業自我的根本提問,如此一來,生命歷練不足和社會練達不夠的社會新鮮人,又要如何面對超出個人生活經驗頗大的問題處遇?以此觀之,『產—官—學—研』和『教—訓—考—用—推』似乎已然成為新生社工遭逢結構性迫害的共犯結構之一。

總之,相迎於台灣社工日的可為、不可為,除了對於體制內養成的科班社工,施以善意、誘因外,如何讓學分班性質的學士後社工,能夠同軌於人群服務團隊的協力或夥伴關係,對此,學士後社會工作人員工會或公會之類的中介組織,是有積極建置的嚴肅思考,藉此讓社工社群及其專業典範,以成為相應於國家機器或學術霸權的制衡機制。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