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全台有近43萬名的長者是居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裡,這兩年之內便飆升有九萬人之多,倘若是再加上透天厝之類的住宅,那麼,粗估我國老人便有高達七成是住在無電梯的房舍裡,這也使得關於老宅囚困老人家的議題現象,是有值得進一步深究、探討之必要。

誠然,高齡社會的步伐,正以加快的速度,席捲於目前的臺灣社會,就約莫有三百八十萬人的高齡一族,這其中的一人獨居獨老或老老兩人相互扶持的人數,也接近有百萬人之多;連帶地,回應於在家老化、就地生活抑或是有所善終的斗室家屋,那麼,粗估2030年之際,歷史悠久的老屋或老宅,恐怕將占有全台房屋的三成,如此一來,關於老人、老宅、老囚、老無趣或是老吾去的延伸性思考,就不單單只是應景式的專題報導,而是要有整全多層的考察論述,這是因為︰

首先,從高齡化社會到超高齡社會的變遷趨勢,老化一詞所指涉的又豈止於老年人口本身的增加變化,還包括有著30、40年歷史的老舊住宅,只是,在這裡要被突顯的也不僅止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抑或30、40年之久的老宅數目,而是在其表相數字的量化背後,糾結的乃是深邃、複雜、多重及其資源配置不均的整體性關照,就此而言,從巨視觀點的總體角度切入以迄於扣緊微視面向的個體範疇,點明出來所謂老宅困老人的該項另類雙老危機,將會比想像之中來得嚴肅、迫切,畢竟,擺在眼前的已經是基本的需求(need)無法滿足以及人身的風險(risk)難以有效規避的相互拉扯,這也使得電梯限制而來的「行不易」,便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不過,如何從電梯之類的輔具,以延展到有無電梯和能否進出大門的貫穿性思辨,似乎也說明了來自於戰略與戰術的二元進路,是要有包括短期性質的立即改善以及中長期目標之規畫作為的同時佈建。

其次,因為欠缺輔助的電梯設備,導致生活水準與生命品質的可能缺漏,成為了無法有效維護老人基本權益(「老權」)的一項文明反諷,如此一來,上述的老宅困老人景況,因為沒有電梯的基本配備,而讓此一「老障」現象背後所夾帶諸如老身、老殘、老本、老友、老趣、老去等等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和衝擊性影響的連鎖效應,更形雪上加霜,更遑論於環視於真實生活天地的更多不堪,像是從公寓無電梯到華廈有門檻的人身反諷;從集合式住宅到透天厝的不同類別範疇;從上下樓層的方便移動到只能同一樓層的左右走動;從筆直的下樓長坡到陡高的拐彎梯間;從蹲式到坐式的衛浴設備;從凹凸不平到無法止滑的行走路面;從生理難以自理到通用設計的相關輔具;從到宅提供服務到在宅等待需求滿足的消極以對;以迄於從硬體環境及其設施設備的『困老』到社會參與和健康促進的『樂老』等等攸關到生理、心理、社交、認知、文化的整全多層照護。准此,在這裡的思忖針砭就不在於「下不了的床、踏不上的地面、跨不過的梯階、出不了的門檻、就不了的醫治以及無法擁有的正常生活」之老權訴求,而是扣緊「理念-政策-立法-行政-福利服務」的老人權益維護架構,有無去正視到這不只是個別的長者或單一的特定需求事宜,而是一項後高齡社會的老化變革工程。

總之,相迎於從安老到困老的一線之隔,要如何超越終老或尊老的道德性指稱,藉此讓老後人生的相關意旨,不再只是聚焦於長照、醫護之類的狹隘議題,而是有其因應於類別、範疇、層次、面向、屬性、內涵、分級、項目、事宜、持續、動態與權變之老人基本權益保障及其福利服務增進的積極性差別待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