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含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2021年3月18日中央社報載苗栗永和山水庫乾涸見底,隱身40年「永安橋」重見天日,這座橋係由長期記錄水情的在地居民、攝影玩家林桔春所拍攝的,也將照片PO於臉書社團,藉此提醒大家真的要節約用水。事實上,聯合國大會早於1993年1月18日,將每年的3月22日訂為「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或World Water Day),也稱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題為「珍惜水、愛護水」(Valuing Water),旨在於推動對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呼籲減少人為汙染,以最符合自然生態循環的方式涵養水資源,並關懷在極端氣候下,嚴重乾旱、缺乏乾淨水源的貧困兒童及社區。

多雨之島卻是陷缺水危機!2020年臺灣梅雨季短且無颱風登陸,導致豐水期降雨量極少,面臨到56年來最為嚴峻的乾旱,各地水庫的水情也拉起警報,其實眾所周知,臺灣四面環海,平均降雨量高達2,500公釐,約為世界平均值3倍,卻因為地勢高聳、河川坡陡流急,約有70%的雨水都流入大海,在用水上時常陷入窘境,也早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排名第18位缺水國家,根據《天下雜誌》於2018年第642期,年度主題為「美麗臺灣行」,以專題臺灣的水風險,水庫的滿水位背後,藏著什麼祕密等一系列的調查報導,報導題目有:「缺水之島 滿水位的祕密」、「冬雨連綿,石門水庫蓄水量高達100%,但滿水位下,竟有3分之1都是泥砂」、「水庫變砂庫,誰是兇手?溯溪往上,本該限制開發的集水區,5年遭巡守員違規檢舉690件,大小露營地錯落」及「裁罰不力、管理不善的結果,是100多座攔砂壩,超過7成已淤滿了砂」等主題,說到臺灣依賴蓋水庫儲水,惟未做好集水區保育,任由農路、薑田、露營區破壞水土,砂子流進水庫的數量愈來愈多,水欲愈來愈少,就如臺灣水資源的過路財神,最快到2030年後將出現大缺水。

有臺灣蕨類教父之稱的郭城孟教授,說到臺灣生態特色及植物的多樣性,就曾以阿里山小火車為例,小火車一路穿過熱帶、暖溫帶、冷溫帶、亞熱帶、亞寒帶,存在著許多冰河時期的孓遺植物,他也會告訴你,如果站在臺北市的馬路端點看過去,建築物的端點會看到山,但是,北京、上海、東京、紐約、洛杉磯等,保證你都看不到,而全世界的首都城市也都看不到山,在臺灣看得到是因為臺灣地窄人擠,山靠得很近很緊,在其它的國家必需要跑到郊區才見到的生態,卻能夠進到臺灣的城市裡,蕞爾小島,植物的垂直分佈,熱帶,暖溫帶,溫帶到寒帶,世界上很少地方,在如此小的面積上,有如此大的生態變化,這樣的地理珍貴異質性,促使我們去思考什麼?

承上,民間組織單位世界展望會在其推行全球水資源暨衛生工作,提到每10秒,就多1個人獲得乾淨的水,每一天,多3所學校因安全飲用水受益,並有資助兒童,支持社區水資源工作及送孩子一杯乾淨水的計畫,因為在第三世界國家,水資源缺乏,孩童遭受健康、安全威脅,被迫錯過上學的機會,據統計甚至逾2億人每日花費半小時以上時間取水,每天有800名5歲以下兒童因不潔的水與衛生環境喪命。

目前臺灣水庫數量計有109座,我們的水資源是不是愈來愈少?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雨量統計資料,每年的總降雨量或多或少都有些變化,臺灣水庫之建設,至2010年為止,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258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1億3,0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19億9,922萬立方公尺,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億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4億7,955萬立方公尺,在離島部分,臺東縣有1座,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另參考《臺灣的水文地理學習教材》,臺灣有21條主要河川,河川與水庫的關係及情形如下,大甲溪與德基水庫,德基水庫是臺灣海拔最高的水庫,曾發生嚴重淤積及水質優養化的情形,日月潭與濁水溪,日月潭水庫區內風景優美,原為臺灣最大的淡水湖泊,水庫主要的功能為發電,翡翠水庫與淡水河(新店溪),翡翠水庫的完成為臺北市居民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水源。石門水庫與大漢溪,石門水庫提供臺灣北部地區供水,最近已面臨嚴重的淤積問題,水庫功能大不如前。曾文水庫與曾文溪,曾文水庫為臺灣目前規模最大的水庫,提供南部地區的主要用水來源。烏山頭水庫與曾文溪,烏山頭水庫完全於日治時期,為早期嘉南平原提供了重要用水來源。

臺灣發生的缺水窘境早不是頭一回,據過去資料顯示,國內從2002年至2020年就發生8起乾旱災害,尤發生在春季,持續4至5個月之久,臺灣的水價和世界其他地區相比相對的便宜,使身處臺灣的我們極少去關心缺水這件事,又根據臺灣水庫即時水情資訊顯示,及水利署提供的「臺灣水庫即時水情」查詢,在全臺21個主要水庫中,有8個水庫有效蓄水量在5成以下,包括石門水庫、永和山水庫、明德水庫、霧社水庫、鯉魚潭水庫、德基水庫、白河水庫和曾文水庫,其中白河水庫蓄水狀況是全臺水庫最低,經濟部水利署說等不到雨水,工業、民生要做最壞打算,看到8成的水庫都低於50%的水量,更要有缺水及限水的警覺心。

為什麼留不住水?2021年3月6日聯合報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沒資格談缺水李鴻源曝竹科用水問題答案在這處》一文,說到臺灣遭逢56年大旱,缺水問題嚴重,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提出建言,政府未來應對水資源缺乏問題,不能再談開源,重點是要節流,積極興建汙水暨再生水廠,推動汙水回收再利用才是解方,用新加坡或年降雨下不到200毫米的以色列為標準,臺灣的水其實非常多,水資源匱乏都是因為缺乏管理,李鴻源也指出臺灣長期以來有3個問題導致水資源浪費,一、水庫淤積嚴重。二、管線漏水率高。三、水費很便宜。

氣候變遷和水的循環息息相關,氣候變遷已是常態,根據臺灣過去抗旱的經驗,因應對策,除了採行節約用水、鑿井、實施人工降雨外,有專家提醒我們必須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增加造林面積,亦有大力倡議採用海水淡化及廢污水回收利用等策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所認為,「地底本為大型水庫」,這是21世紀蓄水空間的新思惟,就像荷蘭發展地下水補注成為地下水庫,已超過100年歷史,技術與理論相當成熟。

因應水資源議題,政府推行節約用水,網路上也有許多五花八門的節水妙招,大抵上比較是偏向「更新硬體設備」和「改變用水習慣」兩種模式,惟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卻仍有限,其原因歸屬諸多,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像高密度的人口,使得每人能夠分配到的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稀少,再加上降雨季節及空間分布不均,自然環境又有先天限制,因為多山的地形坡陡流急,暴雨降水特性,難以停留在陸地,河水流急快速流入海洋,又或人為破壞水土流失,水資源被污染。臺灣已經有20年沒有調整過水價,這不僅完全沒有反映水源開發成本,也未能合理反映水資源管理與供水成本,面對逐漸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加上因應氣候變遷,國家應衡估水資源的有限,落實「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面對缺水問題不要再以農業休耕與鼓勵節約用水等消極做法,這些做法實有其重新檢討之必要。

回頭端看臺灣一地,在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這座寶島乾旱的狀況,2021年水庫乾涸已然見底,環團呼籲不做好「海綿城市」的「地下水補注計畫」,臺灣除了缺水,也將潛藏地層的下陷危機,除了民生用水的節約,積極發展最新的灌溉系統,及其工業用水的合理化,水費的調整,這應該也是政府及人民需要努力的方向,才能在極端氣候底下,有所準備甚或是超前部署。

參考資料:臺灣世界展望會水資源行動、維基百科、臺灣水庫即時水情資訊、經濟部水利署、天下雜誌第642期、風傳媒《臺灣水庫容量9年後砍半?李鴻源示警:浪費水嚴重,不能再談開源。》、聯合新聞網《多雨之島陷缺水危機!水庫如何保住臺灣最後一滴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