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首批疫苗終於成功叩關,只是,調查的結果卻是一線、二線的醫護工作人員,整體願意接種AZ疫苗的比率大約是百分之卅三,雖然,正向思考的是11.7萬劑的該批AZ疫苗,劑量總數剛好是可以完成兩劑的接種,但是,接踵而來的卻是要如何有其一定的接種率,藉此達到群體免疫的保護效果,如此一來,關於疫苗施打意願偏低一事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加以嚴肅思辨的必要。

誠然,面對病毒株所產生的疫情戕害,脆弱的人性總是想方設法如何得以有效地防患於未然,再加上蠢蠢欲動的肺炎變異病毒株,更使得對於疫苗的上市和施打,有如久旱望之大霓般殷殷切盼,只不過,來勢洶洶及其更大的變異性,也讓疫苗的研發,因為趕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而增生出來更多的信心危機,如此一來,任何注射的可能症候群或所發生的副作用,即使是合乎可被容許的安全規範,但是,一旦出現信心危機及其所導致的工具理性崩盤,就會有演變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尖角效應(Horn Effect),就此而言,政府機關的應對策略,斷然不在於過於突顯風險機率的科學性評估,也非是訴諸於上位者以身作則的引領作用,理應是要就其認知行為的一以貫之,進行應該要有的串聯性思考,畢竟,過去的這一整年下來,作為防疫資優生的台灣民眾抑或所謂的台灣國家隊,早已藉由口罩防疫以築起一道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測的高牆深淵,更遑論還有宗教防疫的金鐘附身。

冀此,理應是要有多元的論述思辨取向,亦即,係以實際服務或接觸病患的醫護人員為其高危標地的施打族群,以此觀之,何以連這一群西醫治療典範出身的醫護人員,僅四成左右是有接受注射接種疫苗的意願,這部分所關涉到疫苗安全及其保護力效果之資訊正確、完整、及時、公開和對稱性,是有回歸到第三方中介機制設計之必要,否則,醫護人員自身偏低的施打意願,又要如何說服和勸說其它不同順序等第的施打族群?再則,受限於『疫苗政治』的國際關係,即使首批特定品牌疫苗完成了注射的階段性任務,但是,用以達標群體免疫的接種涵蓋率,這方面的干擾變數,似乎也絕非是一而再地逕至大內宣所能夠完事的,如此一來,室內和戶外的安全社交距離及其口罩防疫的自維作為,自然是不能因為春暖花開而有所鬆懈,換言之,過去的防疫效果除卻了對於疫情的蔓延,能夠有效控制外,相與對應的公共衛教、流行病學或疫調足跡等觀念翻轉的大眾教育,更要如何內化以成為您、我認知基模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配戴口罩的外顯舉措,就不單單只是某種從眾行為的順從主義,而是有其因應於氣侯環境變遷所增生之於可能感染或擴散風險的策進作為,如此一來,從他律的疫苗注射、中介的口罩防身到自律的衛生教育,點明出來倘若是過度地對賭於疫苗接種的防制效果,那麼,諸如引發血栓等副作用,這就不只是緩打的拖延戰術,而是會誘發更多身心不安的社會性氛圍。

總之,扣緊口罩防疫、宗教防疫、接種防疫的防疫歷程,直指出來的是要有從外在到侵入;從理性到超越理性;以迄於從個體到集體的諸多配搭作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還是要回歸到以人為本位、主體的思維準則,只不過,脆弱的心靈結構,不應該只是侷限於個體自身的生命安危,而是有其集體意涵的強制規範抑或是更為成熟的公民德行,藉此迎接隨時都在演繹變化的生理病毒株或人性病毒株。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