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貽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台灣正面臨缺水、缺電、缺氧的「三缺危機」,在降雨稀少的情況下,旱象始終未解,除了供水出了問題之外,供電同樣也有麻煩,然而,缺水問題連帶著影響空氣品質,原本空汙嚴重的冬天,現在連春天也「紅害」頻,。「三缺危機」這不僅是攸關政治議題、公共政策,更是全民要共同承擔的民生問題,看似獨立的能源危機,其實都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因此,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實有進一步論述之必要。

首先,台灣正面臨七十年來最嚴重乾旱,半年來,全台四分之一的農田因缺水陸續休耕停灌,近期的水情愈發吃緊,桃竹苗地區開始實施減壓供水,如此一來,新竹科學園區的工業用水也大受影響,許多廠商已經開始出動水車自己載水回來用,然而,台灣半導體、面板等主力高科技產業,製造過程均需仰賴大量的水源,尤其是半導體製程需要使用的超純水(Ultrapure water),但是,製作超純水過程需使用數倍的自來水,即使已經實施各種節水工程,用水量仍然相當驚人,只不過,面對嚴重的缺水問題,主管機關的經濟部卻是只能拿出「鑿井取水」之類的荒謬對策,除了被譏違反常識和違反環評法規外,科技部也打臉說,竹科限於環評不能隨意鑿井,依據〈汙水下水道管理辦法〉的相關規範,竹科亦不得開鑿地下水。冀此,攸關到國家公共政策及民生問題,茲事體大,身為政府官員又豈能在未做好功課準備下而輕率回應,實乃進一步檢討之必要。

再則,政府喊出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之口號,以「綠能占比升至二成,天然氣占比至五成」為其目標管理,搭配著「能源轉型」政策,中油在桃園觀塘工業區(港)新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預估2025年完工,以確保北部電力供應穩定、減少空汙,但是,三接棧橋新建工程在2020年3月28日時,因工作船斷纜、擱淺所造成藻礁生態被破壞,引起社會矚目,因此,「三接興建」及「藻礁保育」議題延燒,問題不在於人民對抗政府,而是環保問題與經濟利益之間的相互拉扯,一旦護藻礁公投過關,未來缺電的危機勢必也跟著浮現,台積電等耗能產業新投資,即有可能為之而被迫停擺或外移。

事實上,環保署警告從3月12日(2021年)晚起,台灣西半部「紅害」嚴重,台灣西部將進入長達一周的空品黑暗期,即使是台灣人關心空汙、法令制定嚴格,但是,實際的執行成效卻是力有未逮,以2021年2月為例,兩波西半部嚴重空汙,僅有八件工廠違規排放裁罰,這其中僅一件係為露天燃燒而已,雖然氣候變遷的天災是不可測的,但是,工業污染的人禍卻是可以控制的,尤其是國營企業和前幾大高汙染、高耗能產業是否能實際減降「自產」的汙染;以及在高獲利底下,企業是否要應該負起社會責任,這才是更重要的事。

總之,台灣面臨「三缺」的重大危機,除了廠商除了持續精進「節能」與「回收」技術,和降低水電消耗、開源節流以外,政府更應提出根本對策,例如:在水資源方面,可仿效新加坡與以色列大舉推動海水淡化,從缺水國家變成水資源豐沛的國家;電力供應方面,不應為意識形態盲目廢核,而要視國內需求逐步退場。因此,政府部門應有「短期-中期-長期」的超前部署,以及「應做-該做-要做」的全面規畫,乃甚至於要有「之前-之中-之後」的資訊公開,以秉持公開透明的態度,對外界說明相關資訊,期望從地方到中央,從民間到企業,都有更多的理性對話及公開思辨,以及該研究如何調整能源政策的比重與期程為其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