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最新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今年(2021年)一月台灣的出生人數僅有9,601人,年減超過兩成,月減也高達45%,此一出生數的惡化狀況當比金融海嘯時候,還要來得慘烈,雖然,只有單一月份而較難以窺見到全貌,但是,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是有進行結構性探究的必要。

誠然,COVID-19所帶來的衝擊作用,層面之廣、影響之深、力道之強及其效應之大,遠遠超出過往人類社會的天災或人禍,以台灣為例,包括防疫效果、在家工作、景氣波動等主客觀的情勢環境,尚未足以成為孕養疫情寶寶的必要條件,如此一來,覬覦於新冠肺炎使其得以產生某種生子的催化效果,這一點自然是有待觀察,只不過,今年一月份新生兒不到1萬人的客觀事實,這除了兼具有史上第一次單月出生人數最低標的示警作用外,對於人口赤字的變遷意涵,就不單單只是限縮在如何有效提升生育率的單一思維,而是有其從出生到死亡之於「自然增減」以及遷出到移入所之於「社會增減」的深邃論述,遠地不說,一月的全台出生人數為9,601人,粗出生率為千分之4.8,但是,當月的死亡人數卻是高達16,332人,粗死亡率為千分之8.16,也就是說,光是元月的這個單一月份,死亡的人數足足比出生的人數多了6,731人,此一『生不如死』的差距情況,也是史上少見。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是要有對於諸如結婚、生育、死亡、遷移、平均餘命、健康壽命等多重因素的交互考察,藉此梳理出來『生不如死』、『死亡交叉』、『人口赤字』抑或是『少子絕孫』的圖像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負成長的發展趨向,這也不是台灣社會所獨有的,鄰近的南韓於去年(2020年)之際,總人口首度邁入負成長之界,特別是用以平均估算國內育齡婦女每人一生所生育之子女總數的總生育率(TFR),更是再度地跌破0.84的全球最低紀錄,也就是說,目前的南韓是全世界僅有總生育率不到1人的國家,以此觀之,同樣是在去年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的台灣以及從2010年開始每年都在人口衰退的日本,再加上遭遇一胎化政策後果而難以掙脫的中國內地,整個東北亞國家,都遭逢相同的生育問題,不同的乃是少子化的加惡情形,各有加快衝刺的雪崩速度,如此一來,在『老力』與『女力』的補充性人力上,各國自有殊異的人力資本運用策略,但是,關乎到『外力』以及『機器人力』的替代性人力,要如何超前部署於應該要有戰略思考與戰術應用,這部分,台灣是要有禦敵之重的應變措施,而這也使得從東南亞移工的困難引進到『洗工』或『逃工』的客觀事實,已然不再只是侷限於這些聘僱家庭的個別境遇,而是隱含著某種人口赤字之於『照顧社會』的發展性危機。

總之,從台灣史上首見元月份新生兒不到萬人,所窺見到人口赤字的深層危機,指陳出來的是從對於婦女生產和育嬰的保障,到家庭穩健運作的安居樂業政策及其頤養天年的老人福利服務藍圖,以迄於整體國家政治經濟的良善體質,而這些層層堆疊且環環相扣的相互拉扯,似乎也讓『少子絕孫危機』成為某種迫在眉睫的灰犀牛效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