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對於曾經被冠上『草莓族』的七年級生來說,2021年的今年,這一群1981年之後第一批的首輪出生人口,即將邁入40歲之齡的下一個人生里程碑,這也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論述,是有進一步的反思空間。

基本上,對於首波七年級生邁入40歲一事的考察論述,一方面指陳出來的乃是歲月增長及其世代輪替的一種必然現象,這就如同1945年~1965年之際所出生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般,因為相繼步入老年階段,而誘發出來兼具集體意涵的長期照護議題,以此觀之,對於『草莓族』作為某種的經驗現象檢視,宜是要有從深度到廣度抑或是強度加上厚度的綜融性考察,特別是扣緊從人類行為及其社會環境所之於個別性成長和世代之間與世代之內的相互印照,如此一來,回眸盼顧的40歲之前與邁入40歲之後的倆廂對比,這多少會有糾結於生理、心理、經濟、社會、人際、信仰或是生涯規劃之規範性、自覺性以及比較性的發展任務和勝負相比,就此而言,在這裡的針砭意義就不全然只是侷限於某種的差異性比較,而是如何讓該項不同的生命關照,藉此成為用以投射40歲過後,對於己身更多的量能和能量。

事實上,以40歲為其分界點的生存認知基模轉化,自當是要有從保有初衷的改變熱情到知足常樂的安於如常,而此一從社會主義到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轉折,表述出來的除了不再是單獨的個別存有,而是一家子的親情依存,更遑論於打從社會新鮮人的角色扮演之際,這一路走來的持續社會化過程,與其說是權變、機鋒、取巧或淡然,倒不是說去思索如何在大千世界裡,找到安身立命的生存憑藉和自在方式,如此一來,晚婚、少生抑或子女尚幼的結構性限制,也讓過往的『草莓族』稱謂,似乎被已經層層堆疊且環環相扣的瑣事生活,蛻變成為『熱壓三明治』的當下情境寫照。冀此,從20歲以作為成年人的通過性儀式開始,就業、謀生、轉職、成家、立業、生子、疾病、婚變、進修、外派之類的生命事件、生命轉折、生命週期到生命歷程,40歲前後的生命光譜,是要有超乎經濟安全、健康促進、社會參與以及第三人生的生命關照。

總之,熟透之後的草莓一族,相與對應的人生課題探索,不應該是個別、自有和狹隘的,這是因為:社會性存在的結構環境,早已讓世代之間的分殊區隔,不再只是限縮於年齡世代的生理範疇,遠地不說,1978至1993年之間的出生世代,面臨到盡是薪資成長趕不上物價的增加速度,致使從七年級、八年級到九年級的這一堆人口族群,已然是台灣戰後史上最為失落的世代;連帶地,鋪天蓋地之高齡少子女化的推拉拔河,更是讓所有的世代,處於如何從『相同的過去』以找出『共同的未來』之生命轉化契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