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貽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案於去年(2020年)8月獲得行政院同意,並於今年(2021年)2月1日正式合校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同時於台北陽明校區和新竹光復校區舉行揭牌儀式,對此,首任校長林奇宏認為:「合校後最重要的就是搭建一個舞台,讓師生能發揮長才,讓學術能自由發揮,而高教資源不足,但民間跟產業有需求,未來將強調產學共創、公私協力,除了善用校友資源,也希望跟產業有更多合作,讓產學能夠雙贏。」,冀此,關於陽明交大合校一事,是有它進一步探究之必要。

因受到少子女化的趨勢影響,為了確保高等教育的品質維持,具體協助各大專校院發展轉型,教育部於2015年3月27日發布「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包含「高階人才躍升」、「退場學校輔導」、「學校典範重塑」及「大學合作與合併」等四大執行策略,提供大專校院多元發展的經營型態,希望能達到提升高教國際競爭力、促進學校辦學特色、高階人力協助產業升級和退場學校正向發展等多重目標。

事實上,陽明與交大的合校之路,中間曾經歷不少波折,最早可回溯至20年前,起初,2001年雙方校務會議通過及簽署合併意願書,後來因為校友、師生得反對而擱置多年,直到2015年,兩校再度傳出有意合校,但是,也因為陽明師生的意見不一,導致2016年校務會議未能通過,合校之路又再次暫緩;2018年9月之際,陽明再次重新啟動合校程序,且於同年12月決定優先與交大進行合校議約,在2019年3月,兩方校務會議分別通過合校意向書,以及在同年的8月完成合校計畫書,以讓合校之路更邁進一大步;在2020年4月,將修正的合校計畫書報教育部後,最後,在2020年8月獲得行政院及教育部同意合校案,此一併校之路走了20年,終於在2021年2月1日合校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因此,在兩校合併歷程「之前」,須透過「內部、外部」條件與「正面、負面」因素的兩軸交錯,藉此得出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threat)四大面向所之於SWOT模式的結構性分析,像是分析學校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及其身處於競爭對手環伺底下所要面臨的機會與威脅,這也是兩校在合併的推進策略上,係以究竟是要「解決人的問題」為首要任務,並以「解決什麼問題」和「解決到什麼程度」為其出發探究社略;連帶地,陽明交通大學更要正視外部的總體環境,佐以PEST來分析Political(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與科技(Technological),以作為合校「之中」的通盤性考量,如此逼來,方能契合首任校長林奇宏所提到,希望陽明交大合校「之後」,未來能培養領袖人才,在各領域都能均衡發展,大學不只要適應改變,甚至要主導下個世代的改變。

總之,顯現出來學校在評估合校「之前」、「之中」、「之後」的適應性和調適性的相對重要,並從中思考如何以組織文化、學術自由和資源以進行整合發展和提高競爭力,畢竟,因為科技發展、氣候變遷等造成許多問題,未來這樣的劇烈變動,仍會持續發生,因此,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是要具備前瞻性,如此逼來,創新心靈與營造新的價值,就是一個重要切入點,並以此當成未來大學的發展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