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正值COVID-19疫情持續的擴散並且恐將會危及到現存人口的生命安危,但是,去年(2020年)之際,台灣一地的總人口數業已呈現負成長的客觀事實,其所招致衝擊影響之大,同樣也是不容小覷,乃甚至於是有被加權放大的必要,藉以正視到總人口負成長的全面性拉扯,特別是相迎於從現在到未來的加速惡化,就此而言,關乎到低薪、高房價及其不想婚之促進生育的相關發想,便有嚴肅看待的必要。

基本上,來自於出生、死亡的「自然性增減」以及遷出、移入之「社會性增減」之單一或多重的遷移與生死交叉,台灣一地的總人口數,已然是短期之內無法復歸的一項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這也使得對於從生育模式、人口組成、家庭型態、社會結構到國家賡續發展的策略性規劃,理應是要有整全多層的思考論述,這其中包括有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從個體、集體到整體;從意願、能力到結構性限制;從行為、態度到認知;從個人、制度到環境;從自身、家庭、縣市到區域;從教育、勞動、衛福到其他;以迄於從短期到中長期的不同發想,而非是單一、特定、狹隘、殘餘、邊緣且耗損性質的滾動式修正措施,遠地不說,去年新生嬰兒人數僅剩下16萬5249名之於倒數首位的客觀事實(只多於2010年虎年生肖的16萬6886人),指陳出來相與關聯的解決對策,是會比想像之中來得棘手,如此一來,破解人口海嘯的生存危機,癥結點之所在,也就不在於亂槍打鳥般的率性作為。

誠然,面對越生越少的少子女化趨向,考察的針砭之處,不單單只是聚焦在受孕、懷胎與生育的生理範疇,而是要進一步地擴及到前後、內外且輕重之間的必要性串聯,就此而言,生育一事,背後所糾結的固然是諸如想生、晚生、樂生、少生、難生和不生的複合變項,但是,扣緊台灣社會的生育現象主要還是建基於婚生子女高達近96%的客觀事實上,那麼,關鍵之處自然還是在於『願婚』,以此觀之,無論是水到渠成的『先婚後有』抑或是『先有再婚』之奉子成婚的不同類別屬性,此一『生—教—養—衛』命題如果是可欲的話,終究還是要回歸到『婚—生、教、養、衛』的轉轍機制上,藉此完備主流社會的文化性期待;連帶地,相與關聯的因應對策,自然也是要針對適婚、晚婚、遲婚、再婚、速婚抑或是非婚的生育事實,以提出不同的對應措施;連帶地,如何將此一婚育或慾婚的生理範疇,以提升到涵蓋心理、社會、經濟、文化、認知或國家發展和世代賡續的綜融面向,這也指陳出來除了『願婚』的主觀因素外,諸如低薪、高房價、失業的客觀條件,也讓薪資、房價與婚生相與鑲嵌並且成為「樂業—安居—願婚—想生—能養」的某種推拉或共伴效應。

總之,關乎到促進生育的相關發想,直指出來的是意願問題、能力問題以及結構性限制問題的多方拉扯,職是之故,自然是不能將此一複雜內涵的婚生議題,予於單一化、切割化和特定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