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命名:玫瑰少年
文字說明:
「葉永鋕」事件,是台灣關於多元性別議題的校園事件,事隔有20年之久,但是,類似的事件還是依然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周遭,葉永鋕當時所遭受的同儕暴力,其實就是一種性別屈辱和性別暴力,原應享有的基本人格權、性別尊重、和最起碼的生理需求在校園中都被剝奪,只不過,時隔數十年之後,世新大學宿舍傳出性霸凌,加害者狂嗆受害者「像娘娘腔」,究竟我們的性平教育是不是依舊原地踏步?
在葉永鋕離世當年,教育部將「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改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再於2004年將<兩性平等教育法>修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為的就是期待透過教育,以讓孩子避免不了解而產生歧視、偏見、霸凌與暴力;讓尊重、同理、包容陪伴曾受過傷的孩子,走出傷痛、了解自己、重新喜歡自己,但是,這些都是包裝在期望底下。
20年前的事件導致失去一條性命,一直到葉永鋕事發後4年後,性別平等的議題才逐步受到社會重視,然而,早期教育在性別上的刻板印象及偏見認知,造成男孩像女孩子被罵「娘娘腔」,女孩子像男孩子被罵「男人婆」,在這教育過程中早已忽略了孩子真正的聲音,更有可能不知不覺之中再行虐殺第二個、第三個或第四個都還嫌不夠的「葉永鋕」,。
一直到現在不管是社會互動及校園仍然還是會出現性別歧視、性別霸凌,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而出現從眾行為一起霸凌著他人,再談教育的現場,老師身為教育者,除了傳授知識之外,同時,也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學生還沒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前,學生會受到老師權威影響並以及奉行老師的一言一行。
另外,探討不同背景的教育者,在面對性別平等教育情形下,試問:我們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是否真的做好性別平等教育的準備?是否能夠不受到自身宗教信仰、我執偏見以及刻板印象等影響,透過性別平等教育,來讓孩子認識了解多到元性別和性別取向,讓社會慢慢建立不再有歧視偏見,減少社會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等迷亂事件的發生。
現今社會許多的歧視大都是來自於不了解與不熟悉,了解之後就能有效的減少歧視、霸凌並給予尊重,性平教育就是為了社會減少霸凌、減少被孤立的孩子,我們是不是能夠給予應有的保護,以不讓第二個、第三個或是更多個的「葉永鋕」遭受到殺害,這將是一項變遷社會的文明化課題。
(林正旺看見晴天)